在创新中开拓生存空间——以佛山电台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为例
2015-08-15陈家荣
陈家荣
(佛山人民广播电台,广东 佛山 528315)
自1988年诞生之日起,佛山电台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尤其是新媒体的冲击。二十多年来,佛山电台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创新中开拓生存空间并不断壮大,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地级市电台。而佛山电台的一些探索实践,在广东乃至全国属于首创,值得借鉴。
一、靠社会赞助,成立佛山人自己的电台
佛山在1947年就建立了有线广播,超过2.6万只喇叭进入家庭,每天清晨开播,被称之为“城市公鸡”。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佛山人热切盼望拥有自己的电台。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开播,给了佛山人自己办电台的信心。1988年,佛山电台开始筹建,当时政府给了15万元,社会各方赞助了68万元。在办公楼顶架起一条发射天线,就在当年9月28日正式开播了。
佛山电台借鉴“珠江模式”办节目。“珠江模式”由珠江台创立,“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方式,在大时段内,让主持人更自由地编辑组合音乐、资料和访谈。并通过热线电话加强与听众互动,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1]同时,佛山电台提倡“少说话,多播歌”。时任台长洪根说:“我们认为自己是地方小台,通俗电台,本乡本土的工农听众特别多。‘通向四面八方,伴您开心佛山台’成了我们电台的宗旨。我们认为,只要本地区的人爱听,有相当的人听,电台就立得住。”[2]
在听众的强烈要求下,佛山电台的播音时间由每天8小时延长到17个半小时。于是,佛山电台开始思考开拓广播新空间——下半夜。
二、占领下半夜,在中国率先实行全天广播
1991年7月23日,当年第8号台风有可能正面袭击珠江口,佛山电台从当天下午起,滚动播出市三防指挥部和市气象台传来的有关消息。离晚上12点收播还有半小时,8号台风的危险仍未解除,台领导决定延长播音时间。于是,佛山电台尝试了第一次通宵广播。1991年8月19日零点,佛山电台实行全天24小时广播。“这是中国广播史上一个重要时刻。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大陆第一家全天播音的电台’这个桂冠戴在了貌不惊人的佛山电台头上。”[3]
后半夜广播,到底有多少人听呢?佛山电台的思考是:在珠三角,出租车是24小时营业的;很多长途汽车都是夜间上路的;很多企业都是“三班倒”运转的;这里很多车站、码头、商店都是通宵营业的;还有那些习惯晚上工作的人、晚睡的人或者有心事睡不着的人。佛山电台更意识到,24小时播音,能够为自然灾害的预报,交通信息、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第一时间播出的保证,这对于发挥广播宣传“准、实、快、活、新”的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三、做听众知己,开办国内首个深夜谈心节目
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珠三角,很多人床头都有一台“半导体”,经常深夜收听香港商业电台。尽管中波的噪声很大,加上内地干扰电波,但还是孜孜不倦地去听。著名传媒人陈扬说过:“人们喜欢深夜听收音机,就像猫在享受主人抓痒,所以广播也可以叫做抓痒的艺术”。[4]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当时工厂宿舍没有或很少电视机,更谈不上手机、电脑、唱K,生活枯燥无味,收音机成了他们良好的伴侣。
“有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某些难解的问题,希望通过收听广播释疑解惑;有的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历经挫折或不良环境的刺激,感到苦闷、烦恼,他们希望在电台的广播中获得同情和安抚。”[5]针对夜间收听广播的听众的心理需要,佛山电台确定了深夜广播的两大元素:谈心和音乐。凌晨12点至2点,开办了清谈节目《倾心夜静时》,主持人以接听热线电话、回复来信的形式与听众交流、谈心;凌晨2点至6点,安排纯歌曲、音乐时间。
多年来,《倾心夜静时》节目(后更名为《今夜情为证》)成为听众倾诉心声、排解苦闷的一个选择。
四、抢占先机,在亚洲率先试播DAB
20世纪80年代末,数字音频广播(DAB)在欧洲兴起,目前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已实现全国90%的DAB 覆盖。“数字声音广播,简称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是新一代的广播,是数字广播系统。这种新的传输系统抗干扰性能好,可以消除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失真的积累。总之,DAB 是广播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6]
佛山电台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DAB,率先与欧共体合作:1996年12月15日,佛山电台作为数字音频广播(DAB)广东先导网中心试验台,在亚洲率先试播DAB;同年,佛山电台在广播电视塔设立DAB 试听室,让听众感受数字广播CD 般清澈的声音。每当节假日,试听室要排队试听;1999年10月13日,佛山电台作为中心试验台,试播数字多媒体广播(DMB);进入21世纪,广州、佛山地区已能接收到真正商业意义上的数字广播,其他地区也逐步领略到这种多元化的数字广播服务。DAB 已是我国拟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之一。2002年4月22日,佛山电台成功覆盖广州地铁,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地铁覆盖的电台。
五、构建应急广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应急广播是灾害发生时,可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信息传输通道,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我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我国正着力发展应急广播,佛山电台积极构建基层应急广播,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
以交通服务为特色佛山电台FM92.4频率,在2014年4月成为佛山市政府应急广播,是广东省首家。当灾害发生时,该频率将作为市政府应急信息授权发布平台发布应急信息,或为救助对象开辟绿色通道;而在平时,该频率则开辟应急小专栏,普及应急知识。
2014年初,佛山电台通过RDS 副信道建立了可寻址无线传输应急广播系统,并在禅城区多个公交站、商场、社区、避难所试验安装接收终端。当发生局部性灾害时,可通过接收终端,及时把突发讯息传递给特定区域的民众,组织力量救援;而在平时,这些接收终端每天转播佛山电台FM94.6节目11小时,并插播公共安全宣传带。
2014年4月,佛山电台在高明区建立“村村响”工程,安装了应急广播终端2300多个,覆盖72个村委会、529条自然村。在局部灾害发生时,当地应急部门用手机遥控“村村响”,播报应急信息,组织抢险救灾;而在平时,“村村响”每天转播佛山FM88.3节目5.5小时,还播出“点对点”自办节目。
六、适应“分众传播”,建立新媒体平台
近年来,新媒体呈爆炸式增长,媒体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分众传播’也称‘窄播传播’或‘小众化传播’,是相对于‘广播’而言的一种传播形态。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7]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佛山电台主动出击,2014年初组建新媒体项目组,整合了微信平台资源,同时推出了两款手机应用客户端。目标是:让喜欢听广播的人拥有更多更好的体验,让喜欢新媒体的人也成为佛山电台的朋友和用户。
佛山微信平台每天推送4条图文并茂的时事及生活资讯。2014年上半年,佛山电台微信举办了40多场次“发福利”活动和80多场次“上传佛山美景”活动,受到热烈追捧。到2014年底,微信粉丝已拥有数万人。2014年6月,佛山电台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花生FM”。内容有电台节目回顾、原创节目、电台活动视频、互动平台等。同年7月推出另一款手机应用客户端“花生宝贝”,面向婴幼儿及家长,内容有故事、儿歌、育儿知识、父母论坛等。
目前,佛山电台除了拥有6套频率外,还拥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年来,佛山电台的收听率在佛山地区一直领先,是本地最有号召力的媒体之一。
七、结束语
有人说,20世纪60、70年代,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是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近年来,新媒体使广播受到比以往更大的挑战,那么拯救广播的又将是什么?佛山电台与同行们正在努力寻找答案。佛山电台相信,每个时代都有新挑战,但机会永远属于勇于创新的人。
[1] 陈淑仪.广播电台 珠江模式不老,革新求变不变[N].南方都市报,2010-5-11.
[2] 杨欣.访谈录——台长洪根的话[J].岭南新闻探索,1992(1).
[3] 白岩松,等.全天候起飞——佛山电台改革启示录[J].中国广播报,1991(38).
[4] 时任广东电台记者陈扬1991年培训佛山电台主持人的课件《当一把节目主持人》[Z].
[5] 省厅总编室.寓教育、疏导于娱乐服务之中——评佛山广播电台夜间节目[N].广东省广播电视厅《宣传简报》增34,1992-4-14.
[6] 李栋.数字音频广播(DAB)技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7] 陈琦.从传播效果看网络分众化传播模式[J].青年记者,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