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路径探索

2015-08-15孙夏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闻史专业教学

孙夏卿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当下社会,新闻媒体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媒体必须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家,然而诸多高校的新闻教学将重心放在媒体自身发展上,内容千篇一律,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较少,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要丰富教学形式,加强社会实践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

一、加强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闻传播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打牢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具体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应该多加强实践性的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因而专业基础课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增强课堂趣味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传播。

“新闻意识”、“艺术修养”与“人文理念”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当同时具备的三种基本素质。单有所谓的“新闻”意识或素养,是不能完满地胜任媒体工作的;而单有所谓的“艺术细胞”更是不能够胜任传媒工作;而“人文理念”对于传媒人而言更是灵魂所在。

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意识”是新闻传播教学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新闻性的内容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在当前的传播语境下,“新闻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表现在有完整叙事性事件中,在许多历史文献、政论、电视文学,甚至新闻调查、科学研究等等不同形态中,新闻线索、新闻性质、新闻手法等所携带的现实针对性、强烈的现实感等,与当下语境的对话与契合,都成为不同媒介形式共同的重要传播手段。为此,注重新闻类课程的设置,如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大众传播学、新闻评论、新闻伦理学等等。以理论作统领,让学生对新闻和传播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的身份和角色认同。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新闻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具备独立完成新闻的采、摄、编、播、制等工作的能力,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或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强调“传播”与“艺术”的融合,是新闻传播教学的重要环节。大众传播离不开艺术的感觉或素养,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品质、有效性、感染力,乃至于成与败,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把学生的艺术感觉和新闻意识结合起来。在常规课程上,开设一些传统的艺术性课程,如中外音乐、中外美术、中外电影、中外戏剧、表演艺术、艺术概论等。这些课程涉及艺术的基本原理,重视学生对于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新闻传播教学的宗旨。“人文素养”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灵魂”。没有高远大的理想、真善美的人性以及广精深的学养,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传媒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设置和加强新闻伦理学这样的课程,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尽量选修学校许多通识性的课程,希望学生广泛地了解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树立起牢固而深刻的“人文”意识。

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大学生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本身就缺乏社会和人生体验,新闻传播学又是急需社会经验的学科。缺少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学起来就会流于形式、肤浅枯燥。譬如,新闻史教学就是大问题。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业界不受用。实践与理论发生断裂,历史上有大量的报人办报的琐碎经历,这些年代、人名和报纸名称灌输在学生头脑里,成了应付考试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考试压力,部分老师消极教学、考前划题,又成为削弱学习效果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彬教授就此问题倡导进行“新闻社会史的研究”,应尝试尽量结合新闻与历史,把新闻与历史重新放回新闻史,使之既能体现出浓郁的新闻性,又能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性。[1]新闻史研究要置身于时代的特点、社会变迁的诉求来考察自身的发展。新闻史就是要表明,新闻媒体(当时主要为报纸)究竟如何影响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职能,并最终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就新闻谈新闻,就传播谈传播,孤立地、“自娱自乐式”的研究都是行不通的。在研究和学习之前,必定要先有广泛的社会体验和社会认知。信息时代的媒体人应具有多元思维,这给新闻行业人员增加了难度。以往的文人思维、文人论政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动笔杆子的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记者要具备多种业务技能,不仅能写,而且能编、能评、能摄。在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更有分量,更具引导性。

新闻传播的课堂上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热点。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事热点的材料,就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寻找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校园投向广阔的社会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和体会世界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锻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针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模拟采访和评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新闻传播教学成败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发展,是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并且能够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2]

早在2001年,复旦大学就成立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了适应当代媒体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实验中心目前已创建有视频制作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摄影棚、传媒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共传播培训中心等五个教学实验室。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并充分利用实践设备与环境,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具有平面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图片处理与管理、数据调查分析等多种功能的实验室。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配合相关的教学课程将其作为进行实践练习的场所。教师可以将音频、视频、平面类作品等全部融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设计报纸版面、制作数字报、设计网页、处理图片、进行数据调查分析等等。课堂作业和考试都可以在这个实践平台上进行,方便学生提交和老师批阅。在平时,学校实验室也要开放,为学生提供上网查找资料、视频资料点播等服务,还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图片处理、报纸编辑等各种练习。

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和独立思考。在大学阶段,新闻传播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丰富人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

[1] 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J].国际新闻界,2010(3).

[2] 谢鼎新,岳山.新闻传播(文科)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新闻史专业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试论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批判与范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