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2015-08-15刘高正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刘高正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引言

目前,手机已全面普及,手机技术传播已无孔不入,社会所有阶层、角落都有手机留下的身影,手机俨然已成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表明,到2013年初,全球范围内已有68亿人在使用手机,而全球人口总量也不过区区70多亿。专家表示,2014年,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将与世界人口总量持平。如果一人持有多部手机,则还将超越全球人口总量。

科技发展的最大成效表现在手机上,就是让手机功能更新提速,从而让手机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前所未有的强大,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政治、战争,一部手机,几乎可以全部包揽。难怪有好事者将手机媒体进行了如下的特点概括:传播、互动、及时、定向、分众。固然,手机媒体本身发展还有不少健全提升空间,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也还都处于发轫之际,其资费标准、技术模式等方面问题尚处摸索之中,不过,现实中的手机对于人们的生活、新闻的传播等所造成的影响已然极其巨大,它改变了公众的生活、行为、思维。

二、传统新闻摄像被手机直接改变

通常,新闻图片拍摄是新闻记者的专利,但近年来,随着拥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普及,众多手机用户一步跨入了影像采集、新闻图片制作者行列,新闻,特别是图片新闻的采集、制作一夜之间大众化,凡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用户都化身为潜在新闻图片拍摄、制作人。因为,数码技术让图片采集、新闻摄影变得不再高深、难懂、难于把控,集成化、数码化让我们只要拥有手机,只要有拍照的欲望,便具有了基本的新闻采集条件,为此,众多手机制造商直接把手机的摄录、拍照功能当成其产品的终极卖点,高清数码手机像素前所未有的强大,拍照、摄像效果前所未有的清晰,其所摄录的图片、影像已完全能够满足新闻之于图片的专业、技术要求,从而导致平面媒体认识、使用图片的渠道发生巨大改变,对于图片的生产、制作思维也不再局限于以往记者手中的专业相机了,能够全景记录事发现场,原汁原味反映新闻场景的手机弥补了通常情况下时间、空间方面的缺憾,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清晰性与客观性。

基于手机的强大功能和极具诱惑的未来发展潜力,全球部分主流媒体已敏锐嗅出了手机摄影对于新闻媒体颠覆性的干扰功能,他们不得不在纸质媒体、节目内直接采用手机摄影图片,通过此举,来提升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真实性,满足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客观上,也提升了媒体的新闻资源的来源渠道。如今,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对事件的最先接触者不是记者或媒体(偶然的路过除外),而是离事件最近的行人,而他们一旦拍摄到相应的图片,就会极具第一时间、现场价值,能维持原状地展现现场场景,这样的图片,媒体想要拒绝使用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拒绝。从国内外发展事实来看,手机图片的功能正在发生颠覆性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内媒体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手机拍摄图片的采用正日益增多。例如,2005年8月26日,《京华时报》(北京)把手机拍摄的和平门地铁站火灾图片当作头条新闻发布,效果震撼,随后,《羊城晚报》等纸媒日益开启手机拍摄图片时代,纷纷在报刊辟出专门版块,用于手机图片的发布,效果同样日益向好。与此同时,电视平面媒体对于手机录制的影像、拍摄的图片采用率也日益走高,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影视作品,其中的手机制作的新闻作品日渐增多。

从专业角度来看,手机拍摄的作品显得粗制滥造,水准低下,但是,有一点让手机作品彻底战胜了其自身的这种不足,那就是新闻性、现场感、真实性,公众了解新闻无须过分专业,只要知道事件的性质等就可以。因此,粗制滥造在这里被忽略了。强烈的现场感让公众趋之若鹜,也迫使纸媒、平面媒体、编辑对其刮目相看,进而对其实施加工、制作、发布。可以说,手机的出现,让社会公众的资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许多难为人知的事实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

与其说手机拍摄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决定性因素,不如说手机作品具备了居民立场、平凡观点,这种及时真实的事实保存、展现,与受众的需求零距离,从而让人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近感,这种内在因素是任何编辑也无法进行人为加工的,而且其诱惑力又迫使他们不得不用。正因如此,这些新闻作品才让专业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让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无所不在的潜在拍摄者。普通公众不会受到专业的媒介制作者们所持的功利因素、各种不同立场干扰,他们的目的是记录、保存、发布,还原事实真相,因此手机作品就具备了客观、公正、准确的特征了,这也正是它深受受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将因此而受到事实的惩罚。固守既有现实,不跟进手机拍摄生活,显然是与事实脱节,与世界远离的。而如果想运用手机作品,则又要求手机图片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图像识别技术,他们必须随时注意普通公众的嗅觉的同时还要能甄别“数字造假”作品,这样才可以保证所用图片的真实客观。同时,对于优秀的手机图片作品的专业处理也考量编辑人员的心态,媒体必须具备合理调配手机摄影爱好者与专业摄影记者这两种作品的创造资源。这样,才可以发挥更高质量、更高质索的新闻图片带给传媒以更大更好的影响和发展。这样相互利用,互相促进,才可以保证手机拍摄人员、新新闻摄影、摄像、媒介的共同前进。

三、手机媒体促进新闻制作形式的改变

通过手机,媒体从业者能及时获取更多新闻素材,能迅速实现新闻采集、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新闻动作。众多媒体的手机报料平台已经极其常见,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记者工作成效,也为其多种采访手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而让公众可以第一时间无限接近新闻事件本质,新闻内容从未有过的丰富。这也迫使凤凰卫视、CNN、CCTV 等国内外新闻平台对手机新闻作品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千万里之外的电话连线也让新闻更具真实感,大量节约了新闻制作的时间、物质成本,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却前所未有的获得提升。例如,最近美国在伊拉克境内打击ISIS 极端组织的新闻报道,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新闻中知道,这就是手机新闻与传统媒体结合下的现实效果。

四、小结

大量的事实表明,手机媒体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颠覆与变革,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手机媒体都让社会公众不再一无所知,对于社会事件的观点也有了可以发泄的渠道,这在事实上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态度,也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为社会公众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受益最大的还要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因为,手机媒体的诞生、发展极大地节约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及制作成本,让他们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却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新闻传播效果。所以,我们应该说,手机是现代新闻从业人员的强力装备,它对新闻的发展与促进,功不可没。

[1] 张生花.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出版广角,2013(18).

[2] 梅倩.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受众审美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1.

[3] 覃敏.浅谈报纸与手机的媒体融合[J].中国报业,2011年(04).

[4] 匡文波,王权 手机媒体发展的三大趋势[J].传媒,2010(05).

[5] 董向东.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5).

[6] 肖诗荣.手机媒体的前景[J].新闻前哨,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