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好新闻写作的几点思考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南川涪陵脉搏

陈 江

(巴渝都市报社,重庆 408000)

一些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年轻同志常感叹,新闻写作入门易,但写出好新闻却很难,认为好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遇到好的题材,才有可能写出好新闻。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未免有点片面。题材固然重要,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只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把握好时代脉搏,善于思考,精雕细琢,顺势而为,是可写出好新闻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谈谈好新闻写作的粗浅体会。

一、把握时代脉搏,结合重大主题创写好新闻

笔者1981年进入报社工作,在群众报社、涪陵日报社、巴渝都市报社三个阶段均从事过新闻采编工作。采写过大量的新闻稿件,但写出的好新闻却不多,在创写好新闻的过程中,自己有一些粗浅的体会。首先,笔者认为创写好新闻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好重大主题。记者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时代的记录者,应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自觉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了解不同时期各项工作的不同要求,把握好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新闻敏感,才能珍惜发现到的好的新闻素材。2003年,当时全国都在掀起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民寻找致富之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笔者在农村采访中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当时的涪陵市石龙乡有两个村的200个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股份制公司,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南方早熟优质梨。这一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新鲜事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认为这一信息既紧扣时代脉搏,又契合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主题。于是,笔者便深入石龙乡的箱湾、堰桥两个村,采访了许多种植梨树的农民以及村上成立的股份制公司,详细了解了这两个村的200个农民采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村上成立的股份制公司,规模种植南方早熟梨,公司联系市场销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还可参加公司分成。这种公司+农户+加市场的运作模式在当时全国的农村中少见,笔者认为这条信息很具有新闻价值,便将采访中收集到的材料作了精心梳理,及时写出了消息《二百农民土地入股当股东》,该稿在《涪陵日报》发表后,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有力地助推了涪陵及周边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此稿因题材重大,事例新颖,又与当时的时代脉搏相合拍。因此,被中国地市报评为好新闻二等奖,同时还被评为重庆市好新闻三等奖。此稿一石二鸟,在当时的《涪陵日报》属少见。

二、逆向思维,发掘新闻事件的新意创写好新闻

在新闻采访中,善于思维十分重要。一篇好的题材,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是写出好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当时的涪陵地区还属四川省管辖,笔者与另一位记者在垫江农村采访,在该县的澄溪镇,笔者听到镇上的庄稼医院的人手很少,只有三名医生,农民采取各种办法去请庄稼医生给庄稼看病,却很难请到。听到这一消息,笔者想:表面上看庄稼医院人手少,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该呼吁增加庄稼医院和庄稼医生。传统的思维是把这一素材写成记者来信或内参,但逆向思维看,却反映了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农民科技意识的觉醒,庄稼医院、庄稼医生在农村吃香了。这不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吗?于是,笔者便与另一位记者一道,深入庄稼医院和农民中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把农民在请庄稼医生的过程中,采取争庄稼医生、抢庄稼医生、与庄稼医生攀亲戚这些鲜活的事例采访到,并将这些生动的事例作了精心的整理,小标题中也突出了“争、抢、攀”几个动词,来反映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写出了《澄溪庄稼医院人手少,农民花样百出请医生》一稿。该稿在《涪陵日报》刊登后,由于此稿新闻事实新颖,题材以小见大,被评为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

三、在人物的曲折传奇经历中突出可读性创写好新闻

人物的曲折离奇的经历是最能吸引读者的,也是最具可读性的。采访中发现这样的题材,一定要认真采写,写出最能吸引人的故事或传奇。这样也是可写出好新闻的。1996年,笔者在当时的南川县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条重要信息,一个被认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的前志愿军战士,在时隔半个世纪后,回到家乡南川,并与一年轻女子结婚。我意识到这条信息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与摄影记者冯国庆一道赶到南川,深入到他在南川的家中采访,他向笔者讲述了他作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同敌人作战,因弹尽粮绝被美军俘虏,而志愿军方面误认为他已牺牲。他被俘后又被美军关押到韩国的济州,受到凌辱。之后美军将他送到台湾,编入国民党部队,退役后在台湾工作直至退休。随着两岸关系缓和,他回到家乡南川,并与家乡一年轻女子结婚生子。笔者便以《一个台胞的悲喜传奇》为题,为当时的《涪陵日报》副刊写了一篇特稿。此稿刊登后,由于人物传奇经历,稿子又突出了新闻的可读性,受到读者好评。该稿被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1996年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四、从舆论监督中寻找群众关心的事件创写好新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舆论监督的题材,而群众关心、关注的事件最接地气,也是能够写出好新闻的。2004年,笔者在涪陵区采访中了解到,该区乡镇中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乱占林地修建墓地出售,有的还是建的活人墓(人未死就修建和出售的墓地)。墓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墓地建设也十分引人关注,违法建墓地更会引起广泛关注。根据这一新闻线索,笔者深入涪陵城郊建有墓地的村社中,详细了解修建墓地的情况,采访了当地农民、修墓工匠、村干部和区民政局干部,从事件的起因,墓地修建的规模,有关部门的说法,到事件最终的查处,以《谁“特许”了这几处墓地》为题连续采写六篇追踪报道,稿件刊登后,民政部门对非法墓地进行了清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当时殡葬改革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该系列报道因题材受到社会和百姓的普遍关注,且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因此,获得了重庆市好新闻三等奖。

五、在重大的新发现中突出独有性创写好新闻

重大的新发现也是产生好新闻的富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这样的题材,一定要舍得花工夫,要精心写出其独有性、罕见性。1993年,笔者在武隆采访时,偶遇澳大利亚洞穴探险队到该县新发现的芙蓉洞探险,笔者便与本报一名摄影记者一道,随探险队前往。当时的芙蓉洞还未开发,洞中险象环生,伸手不见五指,一些路段还要下到几米甚至十几米的谷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探险队的队员一道,带上装有多节电池的手电,攀绳下涯,走险路,在洞中搭帐篷过夜,烧柴火煮晚餐。两天时间里,探险队员在洞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美丽的石钟乳景观,这些景观在世界上少有,有些景观是芙蓉洞所独有的。这些新的发现我认为是不错的创写好新闻的材料,回到县城后,我将所见所闻写成了新闻,新华社很快以《中华又添一奇洞》为题播发了通稿,之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摘周报》《蜀报》相继摘录刊登。《涪陵日报》以“才识芙蓉真面目”为题刊发了报道。此稿刊登后收到了明显的宣传效果,为芙蓉洞的开发并成为世界级溶洞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力地助推了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此稿被新华社评为第三届时事报道好新闻三等奖。

好新闻的创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要舍得花工夫,多学习、多借鉴,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发现好的新闻素材要深入思考、精心写作,只有这样,创写好新闻才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南川涪陵脉搏
涪陵榨菜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重庆市南川区:山隐云深不知处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今日评说》评今日浙江 说时代脉搏
光电式脉搏波检测系统的研究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穿戴式脉搏仪的设计
寻 宗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