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形式发展的探究
2015-08-15房迪
房 迪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几多欢喜几多愁,时而如春暖花开般百家争鸣,时而又会遭遇瓶颈,不知去从。如今,影视剧、综艺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市场上维持收视率和招揽广告收入的三大法宝。此三类节目,在电视节目竞争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是,提及纪录片,似乎已经越来越被受众所忽视,究其原因,除了媒体及竞争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我国纪录片教育味道浓厚、画面单调、剧情枯燥等自身的劣势渐渐凸显出来,也使受众越发不愿意接受。但是,没有需求就无从谈及发展,使纪录片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是纪录片发展的第一要义。
一、纪录片在我国院线市场的发展始末
电影,是20世纪初进入我国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当它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而进入产业化阶段后,就如同一辆驶进高速公路的汽车,一路飞速地前行。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种特殊类型,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受众群体。同时,纪录片的发展也是几经起落。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电影发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各大电影制片厂走向市场,这是中国电影迈向市场化的转型初期,电影作为一个产业,从制作到销售等环节都经历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慢慢开始成长。
(2)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期虽然是我国电影市场的低谷期,但是,却是纪录片走向市场的转型期与活跃期。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引起电影市场的轰动,在纪录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文献纪录片为《周恩来外交风云》和《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这两部纪录片已经公映,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周恩来外交风云》,它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国内票房佳绩,并且在1998年度十大电影中位居第七,至今依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纪录片放映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3)2002年至2005年:这是国产纪录片逐渐转向多元化的一个时期。2004年的《茶马古道——德拉姆》《小平,你好》,到了2005年,如《为了胜利》《鲁迅》等纪录片走进市场。
(4)2005年至今:至此,我们不难发现,2005年是我国电影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纪录片的热潮逐渐地退去,DV 时代的来临,似乎给国产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一次复苏,作为“DV 族”的主力军——高校学生,以其相对专业化、团队化的特点稳固了下来,但是,思维模式的困境、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情节内容单一的局限和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也深远地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使得国产纪录片再度陷入窘境。
二、国产纪录片展现形式的特点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实际上,自纪录片诞生至此,“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就一直被沿用至今。
(1)在形式上,“真实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重演,也叫补拍或者摆拍。是按照纪录片编导的要求,由特定人物对他的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生活片断进行真实的重演。纪录片《尘肺病人》在拍摄制作时,主人公张海超,已经患病,无法工作,但是为了重现张海超和其他工友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状况,由当时的张海超对其之前的工作进行重演,以此来展现工作环境的不堪和对工人身体状况的担忧。二是扮演。是由演员对纪录片中所要重现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行为进行扮演。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宋江波导演的人物类纪录片《任长霞》拍摄时,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已经因公殉职。由张瑜出演女主角任长霞,影片通过再现任长霞临终前的72个小时,浓缩了她一生的感人事迹。影片除了再现任长霞惩奸除恶、打击犯罪的英雄事迹,还将她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母亲、妻子,非常富有人情味。三是运用与主题相关的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戏曲片中的一些特定镜头和带有一定寓意的空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例如,由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华文明》,它是一部学术史诗性的纪录片,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反响良好,其中,在第五集《中华文明——长城内外》中,有一段讲述历史文献的章节中提到了司马迁,他写《史记》的镜头,采用的是一段戏曲片段,画面中司马迁在放有《史记》的桌前沉思。
(2)在内容上,“真实再现”这种表现手法大致可总结为两种:第一种被称作细节再现,或者是过程再现。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件的细节过程。在纪录片《女特警雷敏》中,通过镜头对格斗场景的刻画,如主人公在擦掉脸上的泥巴时,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她眼角上的泥巴,用这个来强调训练的刻苦和强度。这种“再现”强化了纪录片镜头的写实性。第二种被称作象征再现,或者是虚化再现。主要是将情景加以虚化处理,以某一具体事物或动作来象征纪录片中某一情景。此类“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用闪烁的火把和低角度拍摄的脚步象征寻找的情景;以俯拍拥挤的人流象征都市奔波的情景等。[1]
至此,我们不难总结出,这种表现手法虽然是虚构的,但却着实广泛地、大量地应用于非虚构的纪录片创作之中,并且并不影响纪录片的真实展现。
三、纪录片创作中常见的三类蒙太奇表现手法
纵观纪录片发展至今,长镜头、大量同期声和解说一直是纪录片中的主角,然而,蒙太奇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也曾引起过业界的轩然大波,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巴赞曾提出过“蒙太奇禁用理论”,他认为:“纪录片导演的首要职责尊重他所描绘的物质和事件,而不是表达他对它们的看法。”
而后,业界对于蒙太奇手法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直到莱塞·霍尔斯道姆提出“世界上没有纯客观的电影,每一个纪录片的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纪录片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他所认为的真实,他所见所闻的真实。”才最终得出一个定论,纪录片中不仅包含客观的真实,而且还包含了主观的真实。
蒙太奇手法作为一种艺术修饰手段,为了避免它在纪录片当中过多应用而导致纪录片的真实性受到影响,所以,蒙太奇手法在纪录片当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以下为纪录片当中,较为常见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一是连续蒙太奇,即按照剧情发展单线索叙述。按照事件的正常发展顺序,符合逻辑地连续叙事。连续蒙太奇流畅自然,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完全线性。优点是简明易懂,无需联想就可将故事叙述完整。但是,如此直接的剪辑方法,难免会过于庸俗平淡,缺少跌宕,如同流水账一般。二是平行蒙太奇,即两条或两条以上发生在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的情节线索并列表现,各自叙述而最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相较于连续蒙太奇,它不仅扩展了纪录片的信息量,还加强了纪录片的节奏。三是交叉蒙太奇,即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的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的镜头合成方法。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但却也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淆。
由此可见,纪录片中长镜头和蒙太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作用,突破纯客观纪录的局限,使事件的来龙去脉应得到较为清晰的交代,实现导演展现客观真实的目标。
四、变革纪录片创作中摄像角度的原则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最忌讳的是摆布、导演、补拍等笨拙的拍摄手法。这些手法完全违背了纪录片本身所规定的真实性原则,必须坚决摒弃。在这里,画面细节的捕获问题不仅仅是技巧问题,也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往往反映了一个电视从业人员在现场的观察能力和职业素质。所以变革纪录片创作中的摄像角度,依旧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大原则,在“挑、等、抢”等纪录片创作技法的大前提下进行变革,将这些信息从背景环境及拍摄的细节中凸显出来。
(1)“挑”。“挑”是指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电视从业人员亲身走进被采访对象的生活,细心观察拍摄现场、分析采访对象心理及性格特征、综合拍摄环境和人物背景、亲身演绎预想中的拍摄内容,最终,将最能突出拍摄事件或人物核心的,最能交代事件背景且又适合用影像呈现出来的素材挑选出来。改变摄像角度是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变革方法,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拍摄情境甄选最能表达中心和所拍摄内容特点的素材。
(2)“等”。“等”是指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电视从业人员不应急功近利,应该耐心地等候恰当合适的拍摄时机的到来,这是电视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纪录片创作意识的具体体现。在纪录片某一片断的创作过程中,编导应提前构思好画面内容和拍摄角度,然后等待恰当的拍摄时机,从而拍摄出最能表达作品主题的镜头。
(3)“抢”。“抢”是指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电视从业人员应始终坚持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并努力使自己的拍摄技巧趋于成熟,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紧紧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抓住事件发展过程中,最能表现核心的画面。精心挑选摄像角度,更有利于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拍摄出最富有感染力和表达张力的镜头。
纪录片依仗其自身的纪实性、过程性的本质,易于构建一个充满现实意味的表达空间,如果辅以富有构思的拍摄方式,就能更好地获得受众的认同和喜爱,从而获得更为深远、有效的传播。
五、变革摄像角度对于国产纪录片优化展现形式的意义
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乏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出现,但是,更多的纪录片作品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沾染了一丝“贵气”和“正气”。阳春白雪,孤芳自赏,认为“真实”是艺术的唯一手段,就是“贵气”的体现;言辞高调,表达刻板,说教意味浓厚,以“真实”的名义为政治营造舆论氛围则是“正气”的体现。这样一来,呆板枯燥的表现形式,不利于纪录片创作行业的振兴与发展。摄像角度的变革,虽是纪录片创作中的细节之处,但是,其对于纪录片优化展现形式,仍具有重大意义。
(1)有益于多角度展现所拍摄内容,丰富纪录片画面。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优化拍摄角度,可以更多角度地展现出所拍摄内容,无论是其背景、环境、人物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更好的诠释。同时,画面更加符合审美标准,在真实的大前提下,改变纪录片单调、枯燥的传统印象,使所拍摄的人物、事物拥有不同的景别、角度及表现形式,使画面得以丰富。
(2)有益于满足受众的收看欲望,增强纪录片的叙述张力。渴望从画面中获得真实的震撼、真实的美感,是受众收视心态的主体。但是,纪录片中的章节,往往需要拍摄角度的辅佐,对关键情节、细节的追述或补充,在画面叙述过程中,强调了所拍摄内容的意义和作用,最终给予其更高层面的思考和升华,但拍摄角度的丰富与变革却并没有改变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种客观,既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自觉,为叙事的张力提供了新的起点。
(3)有益于营造纪录片的艺术氛围,增强了纪录片的感染力。纪录片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题材日益广泛、类型多样、表现手法以纪实为主的多元共生格局。纪录片反映生活、纪录历史、传播知识以及它的受传引导作用的社会功能,表明了纪录片创作价值取向多样性。然而,纪录片的艺术价值直接影响其感染力。变革纪录片创作的拍摄角度,可以丰富纪录片的画面及内容,提升其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
在当下的纪录片创作环境中,多样化成为纪录片发展无法回避的创作趋势。多样化发展,也是纪录片创作走上新台阶的源动力。基于提升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初衷,从细节处变革、创新,遵循“真实性”——这一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才能更多地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社会意义,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纪录片。
[1] 王文东.“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9).
[1] 刘嘉.中国纪录片放映之院线市场研究报告[R].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
[2] 佘为. CG 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 王洋.浅议纪录片中的真实[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 汪黎晖.从美学视角解构纪录片“真实”[J].未知,2011(4).
[5] 王文东.“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9).
[6] 严涛.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表现手法[J].新闻知识,2007(5).
[7] 朱敬民.浅谈课堂教学录像摄制的技巧[J].广西教育,2010(30).
[8] 高丹阳.国外儿童电视视觉注意与教育节目制作研究的分析[D].河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