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跨文化传播障碍分析——基于大众传媒的视角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刻板跨文化城乡

黄 瑛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一、研究问题及相关成果介绍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不管是从经济、制度还是文化层面,城市和乡村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改变。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乡文化开始了历史上最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只要是跨文化传播,传播障碍便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障碍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在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冲突,有学者将冲突总结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冲突”。[1]为了减少城乡跨文化传播冲突、营造和谐的城乡跨文化传播生态,对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本文所讨论的城乡跨文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传播现象,通过在知网等数据库进行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这一选题的研究很少。

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种族之间以及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专门针对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传播相对很少。国内尚没有一本关于此主题的专著,相关论文数量也不多。可检索到的论文中,多从心理学视角去讨论城乡文化交流,例如,《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交流探微》(刘洪波,载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等等。

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城乡文化传播的论文屈指可数。其中,杨浩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适应性分析——以河南为例》(2010年)中,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现象,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进城农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杨浩在文中就城乡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传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除此以外,学者们也关注到了“城乡文化传播生态失衡”的问题。张爱凤的《论当代中国城乡文化传播的生态失衡》(载于《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是被忽略的“他者”,都市文化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城乡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吴翠敏的《断裂与失衡——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生态现状》(载于《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9期)一文,从大众传播的视角去阐释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现状。同样指出了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是断裂和失衡的,她认为是大众传媒的偏向性加重了这种文化失衡,并由此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个体文化适应上的困境。

由于中国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限,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一个特殊现象。因此,国外并没有“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关于“跨文化传播障碍”的论文有很多,但是主题都与城乡文化无关,多是探讨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传播障碍。

根据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尤其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的研究成果显得很不足,更不用说专门探讨城乡跨文化传播障碍的论文。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城乡文化

关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有学者称为农村文化)这两个概念,少有学者给予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大多数人都是对其进行对比性描述。但是可以发现,这两个概念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城市文化又被称为都市文化,是“整个社会前沿的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先进性、主体性的文化”。[2]与之相对的乡村文化由于受到土地束缚的影响。因此,具有纯厚、质朴但封闭、缺乏创新的文化特点。城市文化是强势的文化,乡村文化相对来说是弱势的文化。在本文中,我们无须纠结如何定义这两种文化,只要能够确定这是两种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形态即可,两种具有差异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便涉及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导论》一书中,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3]在本文中,城乡跨文化传播便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渗透、迁移以及城市群体与乡村群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等传播行为。

(三)跨文化传播障碍

跨文化传播障碍,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阻碍跨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因素。陈力丹认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可能来自文化本身,也可能来自人们的主观倾向,甚至可能来自传播政策的束缚。他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误区”、“刻板印象”和“文化中心主义”。但是他所指的障碍更多的是适用于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例如,中美文化,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虽然并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但是依然存在类似的跨文化传播障碍。

造成城乡跨文化冲突的障碍来源有很多,如城乡经济的差异、制度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本文则是基于大众传播的视角对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进行分析,将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为主观上的障碍和客观上的障碍。主观障碍与传播主体有关,是来自传播主体主观认识上的障碍。客观障碍指的就是来自客观传播环境的障碍。

三、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析

主观障碍主要来自传播主体的对于交流双方及对方文化的认知。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主观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及农村的刻板印象。其二,城市文化中心主义。

(一)市民对于农民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中,刻板印象主要“被看作是人们对其他文化群体特征的期望、信念或过度概括,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的原则之上,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点。”[3]由于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事物的一种简略概括,虽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但是却容易使人忽略大部分的真实状况以及区分个体。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刻板印象会给交流双方带来文化间的冲突。

刘林平在《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一文中,通过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形象的认识是:“生活节俭”、“能吃苦”、“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教养”和“勤劳”,作者表示这些“其实也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形象”。[4]以上是市民对于农民工或者说是农民这个群体的认知,同时也可以说是市民对于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制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上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农民、农民工往往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形象或负面形象。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报纸对于农民工的报道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产制了高度类型化的公共形象,其中得到最频繁再现的形象是“受难形象”和“负面行为者”形象。研究者指出,负面行为叙事以及负面形象倾向于把农民工再现为城市社会的“威胁”和“麻烦”,这“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承认”。[5]由于得不到城市的认可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的,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常处于一种茫然、失范、冲突的状态,加剧了其反社会的倾向,所以会发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暴力事件。

(二)城市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是指“把自己所属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中心,并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参照系和标准,用以衡量异文化价值观的优劣高下”。[6]在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属的城市文化当作文化的中心,用城市文化作为评价以及审美乡村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还表现为对待乡村文化的不尊重,缺乏对于乡村文化的敏感和正视,不愿与农民群体交往,由此产生了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也有体现,当代审美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更多是站在都市文化为中心的立场上,生产和传播符合都市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以当前热播的国产电视剧为例,除去古装剧、历史剧等题材,单以都市题材和乡村题材为比较对象的话,都市题材的电视剧显然更多地占据了我们的电视屏幕。尽管我们也能在电视上看到类似《乡村爱情》的这类反应农村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但是就总体数量来看,乡村文化和都市文化在大众传播的生态系统中仍然是传播失衡的。这种失衡便会导致城市文化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及消费方式等通过大众媒体流入农村,慢慢地便形成了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化的绝对优势地位,这也是很多学者所说的“城市文化霸权”或“城市文化殖民”。

以上两方面都属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主观障碍,除此以外,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客观障碍,客观障碍主要体现为城乡居民媒介的接触使用差异。

(三)城乡居民媒介的接触使用差异

根据陈绚等人对河北第什营村的乡村居民的媒介使用调查实证研究发现,“电视是农村居民使用频度最高的大众媒介”,这个村的村民使用的大众媒体只有两种:电视和互联网,但是互联网并未在该村普及,所以电视占绝对优势。而且该研究显示村民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较低,“不关注的原因是媒介上传播的新闻距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跟自己无关”。[7]相比较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所能选择和使用的媒介却多很多,除了电视和互联网,还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等。除了媒介的使用量上有差别,使用质量也存在差别。正如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于媒介的使用更多的是追求娱乐功能,而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如教育功能、信息功能等其他媒介功能。基于媒介的使用差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信息鸿沟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媒介的掌控权在城市,如此一来便使农村与城市在跨文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其实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大众传媒可能具有双重角色:桥和沟。桥体现在大众传媒可以起到增进城乡群体的沟通交流的作用,改变人们对于某一群体消极的刻板印象;沟体现在大众传媒能够实现某种感知偏向、文化偏向的延伸,能够加强某种消极的刻板印象。如何权重这两重角色便是摆在传媒面前的一个思考命题。

[1] 张小飞,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域融合[J].人民论坛,2012(27).

[2] 杨浩.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适应性分析——以河南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0.

[3]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4.

[4] 刘林平.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2).

[6]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7.

[7] 陈绚,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报告[J].国际新闻界,2012(05).

[8] 吴翠敏.断裂与失衡——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生态现状[J].西部广播电视,2014(09).

[9] 张爱凤.论当代中国城乡文化传播的生态失衡[J].当代传播,2010(5).

猜你喜欢

刻板跨文化城乡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城乡涌动创业潮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