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实现立体新闻传播——从“君从何处来”新闻采访活动看全媒体报道平台的优势与影响力

2015-08-15席松筠范永松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麻城市麻城系列报道

席松筠 范永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

在以往,一些大型的连续实地采访报道,往往由于时间长,任务重,话题老,很难在市民中形成良好的反响,结果造成记者编辑自娱自乐的一种单向活动,很难和读者形成互动。

而此次“湖广填四川”大型实地走访报道采用全媒体采访和立体传播,创新地将这一古老话题做活做新,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一、全媒体报道平台的优势

(一)微博微信的话题,让传播更广更互动

除了在纸质媒体上见报,我们更是利用重庆晨报强大的互联网媒体平台,将大量的故事和图片在微博和微信上予以编辑转发,形成话题性和互动传播。让我们欣喜的是,虽然这个话题比较陈旧,是个历史话题,但通过前方记者的现场采访和后方记者的连线采访,尽力拉近与现实的距离,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个话题却意外地成为热门话题。

在后方,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研究重庆本土历史的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根据他的研究,他认为,重庆本地人姓氏最早来源于巴人,巴人又分为白虎巴人和龙蛇巴人。白虎巴人有五姓:巴、向、覃、樊、郑。龙蛇巴人有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管维良说,这12个姓的族人,是真正的重庆土著。据此研究,重庆晨报官方微博专门设置了一个关于“这些姓是重庆土著”、“根在麻城 欢迎常回家看看”等讨论话题,使得许多读者关注,微博上专门讨论,引发大量市民的关注和转发。

微博上,报道在湖北和重庆两地点燃了网友的参与热情,湖北麻城政务微博群争相转发,据统计,新浪微博#君从何处来#话题浏览量达数百万人次,在讨论中,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重庆,《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成了每天的抢手货;在网上,《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成了寄托乡愁的深阅读;同时,这也是通过浅入深出,讲故事讲出来的历史课。不少读者还给重庆晨报留言,主动提出希望让记者帮忙找祖先寻家谱,记者与读者的互动开始频繁,不但丰富了我们前方的报道,还给大家提供寻根问祖的技术指导,而且让这个古老的历史话题拉近与现实的距离,变成人们口中的热门谈资。

(二)用广播平台,让话题进入有车一族

除了这些多媒体平台,重庆晨报还主动与重庆当地的广播电台合作,通过开辟专门的“君从何处来”专栏,以主持人每天现场连线采访前方报道组记者的方式,口播前方采访实况,向广播听众实时传递前方的最新采访信息。此举不但是一次成功的稿件预告,也是一次提前的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系列报道完成了对有车一族的传播覆盖,扩大了报道的覆盖面,提升了在有车一族的话题影响力。

(三)网络让话题传播到海外

通过全媒体无地域的传播,话题影响超越地域,不但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上开辟了专门的话题讨论专区,腾讯上更是每天上传采访视频,在西南地区和海内外的华人中也造成了轰动。经过一周的连续报道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热线不断,海内外要求帮忙查家谱寻根的人更是纷至沓来,专程赶到麻城来帮祖上寻根。

(四)全媒体让影响跨地域

除了读者的互动,全媒体平台更让地域性的都市报跨域地域,达到了空前的影响,为采访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重庆晨报作为一家在重庆地区影响力第一的都市报,无可争议,但要跨越省市进入外地采访,对方会不会认可,这是一个疑问。采访之初,采访组事先就与麻城方面取得了联系,由于对方接待类似采访已经太多,感觉有些审美疲劳,接待也有些公事公办。但当我们的报道在全媒体平台实现立体传播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轰动,麻城和湖北方面顿时来了浓厚兴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形式、多内容的报道方式。

虽然他们湖北不能收到纸质报纸,只能看电子版,但在网络上,关于此次报道的内容更是纷至沓来,不但文图并茂,还有航拍视频、语言等资料,为此,麻城市政府的官方微博媒体都与《重庆晨报》的微博互动,每天实时转发此次的报道内容,史无前例地将本报航拍的高空视频作为麻城市城市形象宣传片使用。

此段航拍麻城的视频在网络上播出后,更是让麻城市高度关注,麻城市委书记杨遥不仅亲自出面宴请报道组全体成员,而且指示全力配合报道组的采访,提供一切可能的采访便利。

二、全媒体报道平台的影响力

作为一次地方媒体跨越省份的异地采访,不但得到了本地读者的高度认同,而且得到了异地官方的高度认同,这是非常罕见的一次成功采访。通过《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我们不但尝试了一次大型系列报道的新尝试,从效果看,更是收获满满。

(一)报道被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

报道同时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市长均亲自出面接待报道组,对报道形式和内容予以高度肯定,给报道组提供各种采访便利,使得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在此次报道过程中,麻城市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空前传播,麻城市档案馆为此专门提出要收集全套的关于此次采访的见报资料,将作为文物郑重收藏。而在采访组返回重庆对三峡地区的移民大县进行采访时,各个区县也是高度重视,对报道的成功给予高度表扬,而且积极配合采访,帮助挖掘当地移民历史,帮当地家族寻根,密切当地与湖北的各种民间文化交流。

(二)美籍华人看了报道去麻城寻根

除了微博微信互动,许多读者更是直接致电重庆晨报谈感想。重庆晨报966966公众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接电话上百个,很多市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小就听老人说,我的老家在湖北麻城,可我们没能去这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晨报的报道让我们在重庆看到了麻城,看到了祖辈不惧苦难移民四川之路,让人感动万分。”

市民刘先生致电966966说,“我看了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我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人,现在我这里有很多珍贵资料,希望记者可以来采访。”

市民范先生说,“我看了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我听说我们家也是从湖广迁到重庆的,希望记者可以联系我提供更多信息。8月9日,我们将在南山举行姓范的见面会。希望晨报可以参与。”

随着报道的深入和广泛传播,我们的报道还引发了其他国籍华人的寻根,其中在2014年6月10日,原籍四川的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张宽教授,从网络上看到系列报道后,直接到麻城去寻根,并留下了“寻祖归根慎远追踪”墨宝。

(三)激发了重庆人的寻根热

根据《重庆晨报》的报道影响,更是激发了许多重庆本地读者的寻根问祖梦想。由于报道内容不但有文有图,还有高空俯拍的视频,同时,报道组从湖北沿路进入重庆三峡地区的区县寻根,大大拉近与当地普通市民及传统移民家族的距离,让市民有了亲切感。

报道刊出一周,全媒体报道内容就在重庆晨网、微博直播等平台上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大量市民留言互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在梁平县,一对冷氏父女给重庆晨报打来电话,表示他们此前专程从重庆梁平乘坐汽车赶到麻城寻根,历经磨难,没想到竟然找到了当地冷氏家族的族人,并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在开县,三名来自王氏家族的年轻人背负5000族人的重托,前往麻城寻根,结果通过核对家谱,虽然没有成功对上家谱,但却成功认亲,双方家族开始长期相互走动。

而在2014年国庆节举行的麻城市祭祖大会上,本报报道曾经报道的这王氏三人还获得了麻城市委市政府的特别邀请出席当地的祭祖活动。

(四)报道让重庆与麻城更密切,推动了寻根产业发展

系列报道同时在麻城发现了大量寻根的重庆人和重庆企业家,密切了重庆与麻城的联系,推动了麻城本地寻根产业的发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重庆籍企业家对麻城情有独钟,在麻城市宋埠镇有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制镍企业,是重庆籍商人戴永波与人共同投资的。而戴永波,正是祖籍麻城孝感乡的移民后裔。“这个企业总投资8个亿,是当时麻城投资最大的企业。”

除了投资,麻城移民后裔、重庆民生能源集团董事长薛方全更是慷慨捐资重建孝感乡都牌坊和碑记。还有一些在渝麻城移民后裔出资修家族通谱,成立研究会,商议建祠堂……

随着移民文化的推广,麻城市委、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湖广填四川”的这段历史:高岸河码头树起了“孝感乡移民始发地”石碑,沈家庄村村口多了孝感乡都牌坊和孝感乡都碑,还有投资高达数亿元,正在建设中的湖广移民文化公园……

本报的系列报道提升了麻城市的城市形象,而借此机会,麻城市也正在把移民文化当成产业打造,“更好地服务‘寻根者’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实力。”

(五)报道让移民学成了显学

报道同时在研究移民历史的学术界引发高度关注。在整个报道完结后,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记协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市性的《君从何处来》报道研讨会。在会上,多名研究移民历史的专家表示,此组报道丰富了学术研究,给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研究对象,并让移民研究成了当今的一门显学。

四川社科院教授陈世松、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等数十位来自川渝两地的移民研究专家对系列报道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以来,媒体首次对移民历史、影响、文化等进行的系统性的报道。同时,系列报道直接推动和促成了国内的移民文化研究热,让这个冷门变成了现今的显学,让学术走出了象牙塔。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评价说,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联合开展的“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媒体活动,不仅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段历史,同时也让这段历史更加深入人心,引起公众的重视,“系列报道还直接推动了国内移民文化研究的进步,让这门冷学变成了显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主动投身移民研究中。”

(六)重塑了重庆人精神内核

湖广会馆特聘研究员、重庆市移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岳精柱教授认为,此次连续报道,生动地再现了几百年前移民入川的历史,对巴渝后裔的寻根问祖和移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莫大的帮助。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手段,让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变得生动、易读,让年轻读者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来自哪里,将去向何处,可以剖析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重庆人的精神根源。

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禹阶表示,此组报道不但形式创新,而且有深度,有温情,让人看见了历史,更看见了未来。

重庆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表示,作为一次有意思的寻根之旅,此组报道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传承了优秀的民俗文化。

市记协主席周勇表示,这是一次追寻先祖之路,更是慰藉乡愁之举。“是今年以来,两报最接地气、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是献给3200万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

猜你喜欢

麻城市麻城系列报道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达1467万美元
Teaching Plan Unit 1 The Art (Book 6)Reading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湖北麻城石材税收达4.16亿
冰棒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跨越 麻城市住建工作发展解码
绿色崛起中的麻城林业
How to apply interactive teaching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