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管理绩效
2015-08-15孙敦安
孙敦安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会计管理中心 上海 200237)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不足
义务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应由校长、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总务主任等组成的预算业务管理决策机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校财务主管领导,会计、报账员、财产保管员、人事等组成的预算业务管理工作机构,学校各部门组成的预算业务管理执行机构来完成。职工代表大会应该审议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本单位本年度预算方案,并监督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目前这一过程事实上流于形式,校长只是把会计提供的数据简单宣读一下,教师大多也只关心人均收入的提高与否,很少人会关心学校的资金究竟是用在了哪些方面。也就是说,现有的预算制定和执行缺乏全体教师的参与。
二、预算执行、调整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义务制阶段学校预算管理实务中,学校在上一年首先会就校舍维修,校园绿化,设备添置等项目向上级提出申请,上级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或批复由学校自筹资金自行安排。学校对哪些项目应该上级划拨,哪些项目应该自行安排应该按照有关精神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盲目申请。被驳回而又未列入次年预算,最后在年末调整预算中才仓促安排,是应该尽量避免的。但在以往的实践中,因为各种原因,对于项目的调整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口径,许多由于事先考虑不周而导致的调整也基本被默认放纵。因此被戏称为“调整预算,调整一年”,仿佛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并没有那样的严肃性,是一个随时可以拉长拉短,捏扁捏圆的橡皮泥。这里的关键是学校对于自身建设,要有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要维修哪些校舍,增添哪些设备,环境绿化的布置,应该作为一个长期计划在几年内实施,而本年度要完成的则是阶段计划,在预算编制环节应该仔细考虑清楚,尽量加以完备。
三、预算决算、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为完成考核指标突击用钱,造成许多弊病。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教育费,教学实验材料费等主要考核指标完成后,为了总体预算执行比例的好看,想法设法购买大量办公用品等,造成了不必要的积压和浪费。目前的预算绩效考核,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固定的,静态的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学校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到底如何。
(一)“校长负责,全员参与”搞好预算编制工作
对于义务制阶段学校,总的经费盘子是基本明确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大的原则得到了比较好的遵守。作为校长,不能认为自己只需要抓好教学,财务方面的事是下面的事,须知校长才是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好的预算计划,必须由校长牵头成立的预算管理小组,在每年秋季开学起,就应该和抓其他各项教学任务一样,让学校各部门申报计划,如教务处上报一学年的学科竞赛、科技节艺术节之类的活动计划,政教处上报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等课外教育计划,实验室上报一年的器材、物资使用更替计划,体育组上报体育器材购置,体育竞赛安排等。人事部门按照上级下发预算总数细化安排下一年工资奖金计划,做到均衡安排。重点是总务处,一年的维修计划,学校各类设备购置,水电煤、大宗办公用品如复印纸、油墨硒鼓等的正常消耗量等都应该有书面材料上报,以做到相关决策者心中有数。在满足正常需求之外,需留有余地,以备各种特殊情况的发生。
(二)加强预算执行的核心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一个运行良好的体系离不开关键节点,对于一个学校的预算执行工作,以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关键在于相关的校长、总务主任、工会主席、人事、会计、报账员、财产保管员等核心人物,这和全员参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矛盾。校长,不是事无巨细的过问,而是要有一个敏感度,对学校预算执行的整体情势心中有数。总务主任作为主要日常管理者,要及时全面掌握学校预算执行中的各种情况。工会主席要起到反馈全体教师意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全体教师对学校预算执行工作的参与落到实处。人事工作关系到许多问题如社保计提和缴费的误差能否及时更正,退休和调离人员的经费能否及时清算,相关人员工资、奖金的调整是否及时到位等等,对预算执行工作质量的高低影响也很大。至于报账员,学校在整个预算期间的正常运转与否,报账员首当其冲,报账员与会计的密切合作直接决定了预算执行工作质量的好坏。随着学校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的不断庞大,教学设备种类日益繁多,财产保管员的工作职责也日趋重要,关系到学校实际资产的管理、监督力度。最后对于会计,会计人员的职责是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学校按照有关法规规范的实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由于现在相当多的地区实行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会计人员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各种情况。虽然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但事先控制还不能覆盖全部业务,只能以事后控制的手段加以补救。这就要求会计及时和学校上下进行沟通,保证预算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建立公开健全的预算绩效考核与公示制度
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应该会同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制定更成熟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绩效考核的结果真正作为今后预算安排和资金导向的依据,要让学校真正感觉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结果和自身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应该适应今后预算全面公开的要求,建立面对社会的信息公开平台,用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并行起到作用。这就要求完全放弃过去粗放的,大收大支式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模式,用既直白又细化的方法,让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清,明白自己作为纳税人用于教育的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
四、相关思考
(一)精细化梳理预算流程
精细化管理最早由日本企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通过细化分解整个工作流程来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学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精细化的梳理,以促使简单的核算转变为具体的管理,事后的静态控制转变为全方位动态控制,机关化的例行公事转变为服务型的民主理财。
(二)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目的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成本,增加收入。而学校预算执行精细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让全员认识到这既是责任和义务,也是和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制度保障。学校的教育资金,根本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服务全体师生,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全体教职员工都是精细化执行的受益者,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这一点一定要不断向全员贯彻说明。
(三)精细化预算管理要具有可操作性
任何没有实际可行性制度是没有意义的。精细化预算管理要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适应,更要和学校预算管理的目的相适应。与企业预算管理中将企业内部分为一个个责任中心类似,学校预算管理也可以把学校各部门分解为一个个责任中心,让每一个基层部门积极参与,更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1]李晓红.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2]张丽英.中小学部门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4,(6).
[3]孙翠松.责任预算在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