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8-15姚云敏
姚云敏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 100083)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非盈利的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服务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占国有资产的比重很大,这也使得国家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
随着我国在政策上对事业单在资产管理上的重视,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问题得到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少数的事业单位在对资产管理上“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特别是少数的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不规范,错误的认为由财政拨款而购置的物品,可以无偿使用,从而导致事业单位中的资产闲置过高、资产严重流失,以上情况都与管理意识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缺少法律约束和合理绩效监督
虽然我国针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尤其是在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和使用上,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国有资产的资产处置方式过于随意,使用效率偏低。此外,预算管理与国有资产之间脱节,事业单位并没有从国有资产管理中细化出制度,从而导致相应的反馈和沟通机制不健全,造成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效果不明显。
(三)缺少合理的外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尚缺少统一的采购和配置额度与标准,在资产采购上及容易发生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的情况。此外,资产配置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上可能存在不对称情况。例如,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办公,而一些单位办公面积则严重超标;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公务车辆,而有些事业单位的车辆则是严重超标;这些国有资产分布的不均将给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来巨大麻烦,事业单位中的资产的使用率下降严重。尤其是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投资盲目,在相关收益的分配上进行人为干预,使分配发生不正常倾斜,导致事业单位中的大量资金受到限制;在评估资产阶段,因为评审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际评审过程中更多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估缺少有效性。事业单位中限制的资产在处理上经常会出现不规范现象,尤其是部分事业单位缺少产权意识,在处置国有资产问题上随意性较强,私自变卖,从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报损、报废、调出不核准、不审批,甚至存在少数的事业单位利用处置国有资产牟取私利。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界定权限,明确职权
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职权,通过对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进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对资产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从而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安全、快速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上通过分类管理制定并明确管理目标,对固有资产的服务体系进行细化,禁止公益性质的资产流入到经济市场中,对于事业单位中限制的资产的管理应当灵活,实现对资产的统一调配,确保国有资产能够被高效利用。机关事务主管部门需要对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进行综合管理,并且需要从实施细则和监督体制上贯彻执行;对于使用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要对产权关系进行明确,确保国有资产完整性,合理的引入资产考核机制,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用接受财政部门、政府的监督。
(二)建设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成本与收益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从建设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入手,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细化,一方面对资产所有人、使用人、职能、职责进行明确。例如,考核国有资产运行的实施方案和目标,考核国有资产的预算和决算编制,监管国有资产交易和重大投资行为等。另一方面,评价对国有资产使用的事业单位的绩效,主要从国有资产的损失率、贡献率、保值增值率入手。损失率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损失掉的国有资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份额,在损失上的认定是对无法获取的经济效益或使用价值的账面无效资产的计算,在评价国有资产损失率上主要从形成过程、形成现状几个方面入手。贡献率指的是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比值,从而分析国有资产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程度。对国有资产的贡献程度的衡量,并不是单纯的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同时需要兼顾国有资产的综合价值。保值增值率的分析上,需要扣除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资产的增减或减少的情况下,年末资产与年初资产权益之间的比值,保值指的是从经济成本补偿上来肯定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 增值则是通过对资产进行合理的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建设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难度大、点多、面广等特点,因此在管理上必须要注重建设监督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监督主体,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行的合理监督。例如,建立以政府为主管的监督机构,成立立法监督部门与负责监督职能的监督组织,合理的引进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对国有资产的全面监督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尽量降低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随着监督机制的完善,争取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以上三点外,现代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通过对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应用,确保帐卡相符、账账相符。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对现代网络技术中的网络数据库的合理应用,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数据实现了数字化,通过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和查询,进而从不同的资产管理信息中获取到具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对现代科技技术的合理应用对决策进行辅助。因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从资产管理的规范上、制度上、网络化管理上实现精细化管理,对资产管理的出口和入口进行严格控制,并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实现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国有资产数据的公用、共享创造便利条件,促进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
三、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变革,给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1]宗庆华,王少娟.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2]荣兆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成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陈冠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5]戴春莉.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革初探[D].云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