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民主革命时期的纯洁性建设探索及启示
2015-08-15王黎
王 黎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加强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西藏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党的建设起步较晚,五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非常注重把纯洁性建设贯穿在党建工作始终。对党在西藏民主革命时期加强纯洁性建设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形势下开展党的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初步探索: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党的纯洁性建设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省区”[1]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封建农奴制度原封不动,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十七条协议》,做好上层统战工作和影响群众工作,为民主改革创造条件,党建工作没有真正开展,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党组织,除西藏工委和各分工委以及少数县委外,没有建立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对藏族党员的发展仅限于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并没有放手在农牧民中发展藏族党员。但党始终重视自身的纯洁性建设,提高党战斗力,为党在一个组织和群众基础都较薄弱的地区站稳脚跟,获得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打下了基础。其中,内修“党性”,外行“宗旨”作为纯洁性建设的两项基础常规工作在当时的党建工作中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内修“党性”,保持党性纯洁,具体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言行之中。外行“宗旨”,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鉴于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插手,内有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及毛泽东高瞻远瞩,始终代表西藏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立足西藏实际,采取“慎重稳进”方针指导西藏工作,对西藏革命进程、农奴制的变革,对每项新的进步措施,都特别慎重,耐心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办,宁肯步子慢一些,也不性急求快。面对艰苦陌生的环境,广大进藏官兵和工作人员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将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们在进军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宁肯挨饿受冻,也不骚扰当地藏族群众,被群众误解时,宁肯受委屈时,也毫无怨言,展现出极强的组织纪律性。他们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与西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了包括上层人士在内的广大西藏人民,逐步消除了藏汉民族隔阂,建立起良好的军民关系,赢得“新汉人”和“菩萨兵”的美誉,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党在西藏的纯洁性建设增添了光辉一笔。
二、全面探索: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一举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启了西藏历史新纪元,同时也使党的纯洁性建设在平叛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全面推进,逐步走向了系统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组织纯洁性建设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初步建立起党在西藏的各级组织,大力发展基层党员。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统治集团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中共中央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2]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西藏工委于发出了《关于在农村(农牧区)进行建党工作的指示》,这一西藏党组织发展史上的重要文件明确指出:“本着‘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在民主改革运动中结合好建党的准备工作,并在民主改革完成的基础上,紧接着经过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村中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已经成为西藏地区全党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3]1959年12月2日,山南乃东克松村发展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批来自基层的7名党员,成立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掀开了西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新篇章,西藏基层党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61年底,全区有党员10659人,其中农牧民党员1099人,有农牧区委196个;到1965年,全区党员发展到1483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7153人,占48.23%,农牧民党员4274人,占28.8%,共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604个[4],初步建立健全了党在西藏的基层组织体系,为党在西藏的纯洁性建设打下了组织基础。
第二,在思想纯洁性建设方面。面对基层党组织迅速发展,党员数量突飞猛进,西藏工委十分重视把好党员入口关,强调“坚持党员标准和按照党章规定接收新党员”,注重在广大“贫苦农奴和奴隶”中积极物色发展对象[5],并且十分重视党员的教育培训。《关于在农村中进行建党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做好发展党员对象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民主改革完成后,分工委或县委应开办训练班,有计划地分批对发展党员的对象进行系统的共产党、共产主义和党员标准的教育,着重解决其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无神论等问题”,“课程内容要简练通俗;教育方法要生动、活泼。联系实际、联系思想,经过辩论,以求切实提高政治觉悟”[6]等等。可见,在当时平叛改革形势复杂,广大农奴、奴隶与封建农奴主的斗争还很激烈的情况下,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加大党员在世界观、利益观方面的教育培训,对于厘清旧制度、旧思想对基层党员的影响,增强党员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跟着共产党走的基层党员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作风纯洁性建设方面。针对当时“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和加强党的团结工作上还存在着错误的观点和缺点”[7]等作风不纯问题,西藏工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安排部署,在西藏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整风运动,检查西藏工委和各级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坚定的执行中央对西藏的方针政策的思想,克服分散主义和宗派主义”[8],通过整风运动,对工委领导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处理,基本上统一了对达赖、班禅方针政策等问题的思想,增强了团结,推动了工作。但是整风过程中,由于后期受全国反右斗争影响,在批判处理一些党员干部时过急或定性不当,并出现了扩大化倾向,牵连到一些干部,使他们受了冤枉、背了包袱。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藏之初,党就非常重视对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进行民族政策和纪律教育,并通过拟定《立功条例》、《进军守则》等规章制度规范进藏部队人员的言行举止。民主改革时期,党在西藏的纪律检查机构及党内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1952年,成立西藏工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成立中共西藏检察委员会,谭冠三同志担任西藏监委书记。这些举措为党的纯洁性建设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也营造出风清气正、清正廉洁、务实为公的良好党风。
三、启示与思考
总的看来,在西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与西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如何在一个民族宗教情况极为复杂、群众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发展党的组织、保持党的纯洁性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无论是经验还是失误都为今天推动党的纯洁性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思想政治上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及纯洁性的重要前提。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文化,有相当大数量、比例的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意识和仪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民族风俗习惯紧密交织,使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很不容易把民族传统习惯和宗教活动分开,存在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的“双重信仰”现象。对于民族地区少数党员信教问题,党中央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教育,耐心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权助长宗教狂热,支持滥建寺庙教堂的,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悔改的,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相关党内文件的规定给与处分。[9]所以,在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既要考虑特殊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传统,根据有关政策,慎重对待、区别处理,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四观”、“两论”教育,改造其自身的世界观,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揭批达赖集团的本质,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立场坚定、表里如一。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建设一支优秀、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是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西藏通过开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农牧民党员的力度,截至2013年底,西藏基层党组织已达到14865个,党员人数达到27万余名,其中农牧民党员13万余名,占党员总数的49%。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数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驻居驻村,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实践中磨砺党性,锤炼纯洁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西藏基层党组织建设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党员年龄老化,能力偏低,基层组织生活不健全以及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必须把提高党员质量作为党建的基础工作,严格把好党员的“入口关”、“教育关”,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对那些政治立场不坚定、态度暧昧以及腐化变质的党员干部应依照党纪国法严肃处理,确保党的肌体健康。
三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证作风上的纯洁性。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党的纯洁性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在群众中的形象就好,纯洁性就越高。王岐山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纠“四风”是输不起的斗争,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忘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守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永远放在心上。[10]当前,保持党员干部在作风上的纯洁性需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能力,增强每个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保证党的肌体充满生机活力。
四是从严治党,保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西藏虽处在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上没有任何特殊性,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到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要严守政治纪律,强化党内规矩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各项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反分裂斗争相结合相统一,严肃反分裂斗争纪律,加强对党员干部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反分裂斗争中立场表现的监督检查,对在反分裂斗争中患得患失、对十四世达赖集团抱有幻想、追随十四世达赖集团、参与支持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党员干部,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要加强廉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筑牢拒腐防变防线;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纯洁性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需要多措并举,但其中最重要的,当推制度和机制。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11]在现代社会,任何组织都需要制度保护,抓住制度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着力形成一套将党内生活方式、规则和程序确定下来的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党内生活,引导和约束党员行为,实行党内民主,加强管理和监督,明确权力边界,真正把权利关到“笼子”里,使党员干部依法用权、公开用权、谨慎用权,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使党的纯洁性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5.
[2]《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53.
[3]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181.
[4]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档案局 编.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1959-1987[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70.
[5]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181-182.
[6]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181-182.
[7]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181-182.
[8]《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37.
[9]《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37.
[10]朱维群.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J].科学与无神论,2012(1).
[11]肖涛,赵书彬.不忘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保持党和群众密切联系驰而不息正风肃纪[N].西藏日报,2015.03.13(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