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成就及基本经验——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2015-08-15旦增洛布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牧民全区民生

旦增洛布

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前,社会极度落后,发展水平极度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西藏广大农奴在人身依附关系下,基本权力无法得到保证。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一、西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富民兴藏战略,毫不动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西藏各族群众享有更好地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八个更加”指明了西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着力点。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毫不动摇地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全区各族人民幸福指数作为西藏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不动摇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扎实做好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十件实事,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做到福祉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各项民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民主改革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在农奴主强制的乌拉差役、租税和跟高利贷三种剥削下,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01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万元。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12.7%。2012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9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28元。2006年以来实施的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牧民。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40.83万户安居房,占农牧民总户数的88.7%。2013年底前,所有农牧民将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2012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8.7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14平方米。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等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镇通邮率、乡镇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0%、99.7%、94.2%。累计解决193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1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2元,增长11%;201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6元。

(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已建立起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区73个县已全面完成“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63个县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2%,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8.2%、90.7%、42.96%和17.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76%。

西藏财政在教育支出上不断增加,“十一五”达到了228.3亿元,比前期增加了139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5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3年,全年教育投入108亿元,增长15%。全区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4年。从1985年开始,实施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继1988年第一次提高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标准以来,先后15次提高经费标准,2015年提高到每生每学年平均3000元。

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2014年新增幼儿园109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50所,拉萨教育城投入使用,类乌齐、普兰等6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农牧民子女高考和内地班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8%、70%。

西藏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据2014年6月统计,全区教育系统共有教职工4.9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08万人。

(三)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改善

在旧西藏,仅拉萨、日喀则有规模很小的少数官办藏医机构、私人诊所和民间藏医。目前,已建立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全区城乡的藏医、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的目标。

2014年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启用,新增卫生计生人员1009名,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试点县扩大到24个,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藏医药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有力推动了藏医药事业发展。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00.2万人,2012年,西藏人口达到308万人。西藏人均寿命从1951年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8.17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四)就业得到有效保障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各行各业不断兴起,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方式,大力促进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就业援助方式,妥善解决“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

西藏自治区八次党代会指出: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增加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就业政策,出台了西藏大学生创业可申请创业扶持基金政策、大学生在我区企业见习制度等。全区1787座寺庙派驻干部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全区设立了675个便民警务站,进一步增加了公职人员需求。十七个对口省市和中央企业在西藏招收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4年全年新增就业4.3万人,农牧区转移就业98.5万人次。实现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五)社会保障不断扩大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95%的人口基本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西藏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成为现实。西藏目前已经建立了五大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全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较2005年的1352元提高到2010年2439元;2013年提高到月人均3018元;2015年提高到月人均3350元,农村低保从2007年的800元提高到2013年1750元;201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分别提高到月人均590元、年人均2350元。五保供养标准2013年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015年每人每年315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2012年月人105元提高到2014年月人120元;2015年提高到月人140元。

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合并实施,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260.6万人次。先后两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近37万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双集中”爱心工程顺利推进,72%有意愿的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5900多名孤儿得到有效救助。利寺惠僧政策全面落实,基本解决了寺庙饮水安全问题,维修改造僧舍2.93万间。

(六)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不足3平方米。如今,西藏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2006年开始全区大力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农牧区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截至2013年年底圆满“收官”,农牧民安居工程完成46.03万户,230万西藏农牧民圆了“新房梦”。完成投资278亿元,全区农牧民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30%。昔日许多低矮、阴暗、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

2014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2万套,9.47万人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第三批强基惠民活动投入资金7.4亿元,实施项目8685个。拉萨城市供暖工程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危房6.3万户,完成10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全区计划建设周转房3.2万套,保障性住房3.38万套,将极大地改善困难城镇居民的住房。

(七)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文化主要是为三大领主服务的。而今,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全面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基层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全区已建立农家书屋5451,寺庙书屋1700多个,实现所有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所有寺庙有寺庙书屋,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

2013年西藏百福唐卡工程、百种藏汉对照惠民图画书、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文化产品受到广泛好评,26个文化艺术精品获得国家奖项。藏语文社会用字规范工作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建贝叶经抢救保护基地。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

2014年6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9个民间艺术团排练场全面建成,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78%、95.91%,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效显著。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

(八)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青藏高原主题部分的西藏高原是亚洲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是下游几十亿人民赖以生存的“固体水库”。近年来,政府和立法机关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批准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计划用20多年的时间,倾国家之力,将西藏打造成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一道屏障。此外西藏自治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目前,西藏已建立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全区森林覆盖率11.91%,活立木总蓄积量居全国首位;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居全国首位;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区65个县1.5亿多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实现了兴林与富民相结合、两促进;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良好状态。

2014年,编制完成“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植树造林124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至18个县。启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源头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8亿元。新建城镇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废集中处置中心等项目。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824辆,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全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列。目前,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二、西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回顾我们党在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功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一整套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做好西藏新时期民生工作,加强党在西藏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开辟了西藏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西藏社会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动西藏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西藏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西藏各族人民从翻身解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幸福;没有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和进步。

②曹旭《诗品集注》校异“尤为繁密”条下:“‘尤’,退翁、《对雨楼》《择是居》诸本作‘犹’。张锡瑜《诗平》:尤,疑当作‘先’。”见该书第1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按,即便作“犹”,亦无“先”、“始”之训;张锡瑜疑当作“先”,疑而无据,或即受张戒误导欤?

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办好西藏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开辟西藏发展生产力的前进道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确保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在西藏的执政成功经验,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指导西藏工作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因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

(二)狠抓经济发展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的思想,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我们党在西藏不同历史阶段所作出的决策,充分体现了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的思想。

纵观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发展史,在其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1965-1984年: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改革开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央不断加强经济扶持政策,保证了西藏经济的稳定发展。内地的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以后的1984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对西藏农村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的特殊优惠政策,即在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在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同年,西藏正式宣布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1984年通常被认为是西藏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大部分时段里,虽然西藏的改革开放滞后于内地近六年,其前期还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较上个时期有所放缓,但地方经济发展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增长时期,保持了7.82%的增长速度。

1984年至今:从西藏改革开放到现在。1984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的基础作用为西藏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持,与此同时,通过中央巨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内地较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西藏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从1984年的13.68亿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395.91亿元,按可比价算,25年里经济总量增加了1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5%的高水平。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央于2001年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主要研究西藏的发展议题,确定了国家投资的117个项目,总投入约312亿元,此外,中央提供的财政补助约380亿元,全国对口支援的70个项目和援藏资金达30多亿元。在投入的有力拉动下,西藏经济总量从2001年的139.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5.91亿元,年均增长率仍保持了12.4%的高水平。2006年,西藏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了万元,摆脱了长期处于全国末尾水平的境地。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01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万元。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12.7%。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12%。

我区经济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把更多的钱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事关民生的领域,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为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三)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强后盾

西藏的民生是党中央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党的治藏方略变迁,反映了党关注西藏民生的历史轨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三个里程碑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民生始终贯穿着党的西藏政策的始终。

中央政府关系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使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1984年起由国家投资、全国九省(市)援建西藏43项工程,总投资4.8亿元。1994年7月,中央政府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中央政府关系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而形成了国家直接投资和动员全国为西藏支援建设62项工程,总投资近50亿元。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新时期西藏工作重要的历程碑。2001年6月,中央政府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在新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规划了宏伟蓝图,并决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确定由国家直接投资117个项目,总投资约312亿元。确定对口支援工作在原定10年基础上延长10年,并增加3个省市和15家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对口支援西藏,把西藏7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新世纪西藏工作重要的又一个里程碑。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直接投资项目226个,总投资3305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新世纪西藏工作的新的里程碑。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20年来,已有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不断创新援藏模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全面推进经济援藏、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就业援藏、干部人才援藏。制定援藏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加大衔接落实力度,项目资金向民生、向基层倾斜使西藏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因此,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成为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强有力的后盾。

(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环境

西藏的稳定是摆在西藏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谈不上。在地震上不能搞建设,动乱中不能谋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张。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没有稳定,改革不能成功,发展不能实现,民生更无从谈起。西藏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情,特殊的矛盾,西藏的稳定,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更需要民生不断改善。

改善民生为化解西藏社会矛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关键就在于把社会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多样性的特点。区域差距不断增大;达赖集团的分裂阴谋、扰乱人心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社会差别增大;贫富分化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为了资源群体事件偶有发生。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西藏稳定发展的前提。民生是化解矛盾的最好着力点,民生的改善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改善民生有利于和境外敌对势力斗争中争取主动。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境外一些分裂分子,贪恋昔日的权势,和国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各种手段造谣生事,欺骗西藏人民,进行分裂活动,给西藏的稳定发展制造障碍。要反分裂斗争中争取主动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给西藏人民带来最大的福扯。同时也要看到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反分裂斗争的根本手段。分裂活动不得人心,但总有一部分群众被蒙蔽,原因在于群众心理和思想上的盲从。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卫生医疗条件,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盲从的心理,才能对分裂分子的言论有所鉴别,识破其欺骗性,在反分裂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西藏自治区50周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西藏,只有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才能发展西藏。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能够更好地保障和改善西藏民生。

[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5月22日.

[3]201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4]201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5]2013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6]《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汇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7]次仁卓玛.民生是西藏稳定的基石[J].西藏发展论坛,2007(4).

猜你喜欢

农牧民全区民生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