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风雨兼程 50年辉煌巨变——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5-08-15黄昭委
黄昭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的策略大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在全体西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现代教育事业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号角声中起步,在民主改革的胜利宣言中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西藏现代教育发展历程,进一步加强科教兴藏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确保西藏跨越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因素。
一、西藏现代教育发展:一部曲折而辉煌的教育发展历程
历史是对过去的感知,是对未来的启迪。西藏的现代教育史,是党领导西藏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自治区的成立后,积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开展的民主改革和落实的教育发展举措,切实保障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打破了制约西藏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枷锁,开启了西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通过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建立适应西藏学生实际的课程,广大群众从农奴制造成的愚昧和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开始走向通向现代文明的光辉道路。
旧时代的西藏,等级森严的农奴制度、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使教育被作为一种特权,由寺院和贵族垄断着,百万农奴没有权利接受教育。只有一部分贵族和富商的的小孩才才可能在寺院、官办的僧俗官员的学校、专门的藏医藏药的学校、社会上民间办的私塾里上学。其他老百姓的小孩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成了巩固农奴主统治的工具。受残酷的农奴制的影响,西藏和平解放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教育事业几乎是空白。当时西藏小学的入学率是2%,98%左右的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很多人连自己的卖身契都看不懂,西藏尚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为了使西藏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使广大适龄儿童都有教育机会,1951年在昌都建了第一所政府办的正规小学——昌都小学。该小学被誉为西藏现代民族教育的第一颗明珠,标志着不分阶级、不分民族、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开端。后来1956年在拉萨办了第一所中学,1958年在西藏民族学院办了西藏工学,在这个基础上,1965年办成了西藏民族学院,就是西藏第一所大学,陆陆续续人民教育开始起步。
教育是西藏通向现代文明之路,实现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第一所小学、第一座中学、第一所大学……,众多的第一,显示着党保障农牧民受教育权的坚强决心,昭示着党领导西藏教育的崭新的开始和美好前景。自治区成立后的短短几十年,我们党举全国之力支援和发展西藏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指引和民族教育事业美好蓝图的鼓舞下,西藏教育发展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截至2014年,目前,西藏全区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教学点388个。普通高等学校6所,其中专科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中学125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93所;小学829所;特殊学校5所;幼儿园722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608506人,其中研究生1428人、普通本专科生33474人(专科生11315人)、中职生16719人、高中生55669人、初中生124295人、小学生295142人、特校生656人、幼儿园在园人数81123人。目前,西藏小学入学率99.64%,初中毛入学率98.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3.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7.76%,学前教育毛入园率59.11%。目前,西藏自治区建立起了“国家为主、自治区统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仅2000年至2013年,年财政教育总投入由7.23亿元增加到118.2亿元,总投入逾63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其中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由1.28亿元增加到23.46亿元,绝大部分投入到了农牧区。历史诉说着发展的艰辛,数字蕴含着蜕变的喜悦。到今天,西藏全区基本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生活在西藏的每一名适龄儿童,都欢乐地沐浴着知识的阳光,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力。
二、西藏教育的发展的经验总结
西藏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和成功实践,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做好西藏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无论是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还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育的发展都要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两个最根本因素。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西藏民主改革的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才为西藏各族人民政治翻身解放提供了根本保障,为西藏人民的进步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民族教育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揭开了百万农奴享受文化教育权利的新篇。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就不会有西藏教育如此巨大的成就。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是西藏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党的教育方针是确保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指向。培养西藏各民族人才,发展西藏教育,是西藏社会主义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用党的理论教育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必须将“三个面向”,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同时,培养藏族人才、发展西藏教育必须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上的平等权利。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把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教育方针才能得到全面贯彻,西藏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如果党的民族政策得不到贯彻,西藏的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挫折,走弯路,党的教育方针就会被歪曲。
(三)坚持领导重视和制度保障是落实西藏教育战略地位的关键。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幸福、事关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在西藏这样条件艰苦、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难度相当大、教育改革的阻力相当强。因此,靠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工作,建立高效的责任机制对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越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级领导,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培养,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保证基本投入、落实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才能保证教育的重点战略地位,进而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教育优先发展,除了领导重视外,还需要在教育发展规划优先、教育投入保障优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等进行制度保障,确保教育战略地位得到有效落实。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的地方,凡是制度保障到位的地方,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发展就快,对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大。因此,必须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发展西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发展西藏教育看作是关系西藏命运、西藏兴旺发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头等大事。
(四)坚持反分裂斗争和社会和谐稳定是西藏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存在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任务非常艰巨。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前提,西藏教育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教育的稳定,没有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教育的和谐发展。稳定在农牧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稳定才能让家长放心送学,让每一位在校生安心学习、安全学习,确保学生“留得住”,只有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抓住“学得好”的思想根本。分裂动乱是祸、团结稳定是福,实践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到西藏反分裂斗争的紧迫性、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采取扎实的举措有力地防范和打击了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有力地防止了分裂分子对教育讲坛的思想渗透,极大维护和确保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五)坚持因地制宜地和分类指导,是办好西藏教育的中心环节。
发展西藏教育,培养西藏各民族人才,必须充分考虑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必须与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紧密地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为群众的生活幸福和文明服务。实践证明,凡是脱离了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教育就会失去活力,对群众就会失去吸引力;凡是脱离当地实际的教育,群众就不欢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发展西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必须结合西藏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各少数民族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要求和分类指导,决不能与内地搞一刀切,搞大一统模式。几十年来,凡是不重视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凡是在办学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排等脱离西藏社会实际,搬用和套用内地模式的地方,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活力,培养的少数民族人才的成效就低。
(六)坚持继承藏民族优秀文化和双语教学,是加快西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现代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辉煌的篇章,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发展西藏教育,必须学习和继承西藏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进而扩大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促进民族间的持续发展、和谐共荣。西藏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开展双语或多语教育,是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对西藏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西藏教育中开展双语教学应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结合,藏汉并用”的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学好汉语文,逐步做到在学生高中毕业时能够藏汉兼通,是加快西藏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
(七)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是发展西藏教育的重大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制定了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从西藏作为边境民族地区的特点看,发展西藏教育事业,首先要靠西藏自己的努力,同时,又必须有国家的帮助。西藏自治区成立前,西藏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自治区成立后,虽然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帮助下,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执着信念、发扬老西藏精神,狠补制约教育发展的短板,使西藏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西藏与内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总体上,西藏文化教育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对于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教育环境不够有利的西藏来说,单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教育,缩小与全国教育的差距,这是难以办到的,需要国家进一步坚持实行特殊照顾和重点扶持政策。先进地区应继续加强对西藏地区和其他落后地区的帮助。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迅速改变西藏文化教育落后面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国家对西藏的教育给与了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特殊政策,帮助解决师资、经费和教材等问题,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校,实施教育援藏和对口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从而对西藏教育实行了长期全面的支援。
(八)坚持改革和创新是发展西藏教育的不竭动力。
事实证明,改革和创新是我们国家建设和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没有改革的勇气、没有创新的思维,一味的因循守旧,只会停滞不前。面对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的情况,面对教育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群众对优质教育质量的需求,面对区内外学校强劲发展势头,完全照搬兄弟省市的工作经验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立足实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来实现民族教育工作的突破,通过改革来给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改革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西藏现代教育发展中必须树立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面对教育发展中的困难,不是回避退缩,不满足于叹息叫苦,不随波逐流,不是束手无策,而是迎难而上,坚持改革进取,带着问题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改革理念。从“应试教育”,到“实施素质教育”,从基本“扫盲”、“普六”、“普九”到教育均衡,说明我们的理念在不断进步、行动在不断改进。
三、今后西藏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西藏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藏的具体运用与实践,深刻揭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西藏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坚持中国特色,就是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师资培训、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西藏特点,就是在课程设置、专业结构、特色办学中既要符合西藏实际,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立足西藏反分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将法治、民族理论等知识纳入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材。通过把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教育发展内涵,走一条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质量高效、富有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区教育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西藏教育要实现跨越发展,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我们要牢牢把握“均衡发展、质量内涵、素质教育”的主题,结合西藏实际、结合教育现状,紧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新时期新西藏教育发展进行系统、详细的顶层设计,突出战略的导向性、措施的操作性。要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把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和渐进性的诱致性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既推动变革的进行,又保持教育工作的稳定;既有政府的政策推动、又充分尊重基层学校的改革经验。要充分考虑西藏地区的实际,通过学习、试点、典型引路等方式,把改革限定在农牧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既推动变革的进行,又保持教育工作的和谐稳定。加强教育科研的领导,组织科研团队加强对影响和制约西藏现代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使西藏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又具有西藏特点。
第三、落实好人才兴教战略,大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要办好教育,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乐于进取的管理队伍,提高教育水平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是前提,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要落实好中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农牧区教师工作艰辛,我们要真切关心他们,用感情留住他们,要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利用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激励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对特别艰苦的岗位要落实好特岗津贴。通过典型宣传、政策扶持、待遇提升等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愿意当教师、乐于干好教育工作的氛围。要立足实际,继续采取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提高工作,严格培训纪律,增强培训效果。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系统、信息技术“三种模式”、教学光盘等资源,加强信息资源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提高力度,实施校长建设工程,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增强他们办好教育的责任感,使他们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中起到领头羊作用。
第四、牢牢把握法治精神实质,深入推进依法治教的开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要认真学习四中全会《决定》,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学,推进教育系统法治体系建设,提高教育系统的法治能力。要落实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切实加强西藏教育工作。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作为行为的指南,遵循教育规律,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全体”和“全程”发展作为工作指南和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新格局。建立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教育行政行为。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推进学校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在法治轨道内进行。
第五、坚持规范和特色双线并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规范和特色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没有规范就没有质量,规范学校管理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没有特色就没有独特的教育,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化管理意识,把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转变为制度、转变为措施、转变为目标、转变为方法、转变为行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完善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制定学校办学章程,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校务会统一管理、校领导分工负责、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教学单位贯彻落实的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目标管理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和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常规管理、后勤服务常规管理和学校党建等基本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特色能体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品格和管理理念,是管理竞争力的核心来源。特色学校建设是新阶段促进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思路。因此,要立足西藏实际,打造有特色的管理品牌。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要找准抓手,彰显特色。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特色品牌为示范引领,提升管理水平。
[1]吴德刚.西藏教育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8
[2]马升昌.在2015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西藏教育.2015.3
[3]中 国 西 藏 网.http://www.tibet.cn/news/index/xzyw/201105/t20110520_1046147.htm.2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