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兴办近代学校教育*
2015-08-15左红卫
左红卫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一个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在伊犁还有许多蒙古族乡。蒙古族历史悠久,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及蒙古西征过程中,大量蒙古族就分布在西域各地。此后,西域又成为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封地。清朝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采取盟旗制度,盟旗是一种军事、行政合一的组织,盟下设旗帜,但也有些旗不设盟,旗作为行政组织,其下设有“佐”或称“箭”(蒙古语为“苏木”)。民国时期,新疆有新土尔扈特部、旧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厄鲁特部、察哈尔部。盛世才在新疆执政前期,利用强硬的政治手腕不断削弱盟长权力,用行政县代替盟旗。如1938年8月和靖县取代了原来的盟旗,共建了6区29乡,各区乡设区乡公所,管理所属人民及行政事务。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人口数量大约在13万左右。蒙古族向以游牧为生,流动性甚大,且因游牧需要,多居住在人烟较少之地,分布很广。1935年成立的新疆蒙古勒文化促进会就是在本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
一、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的成立
民国史时期,盛世才掌握新疆政权后,为巩固统治,逐步提出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等“六大政策”。并于1934年成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在反帝会领导下,逐步成立了汉、维吾尔、蒙古等9个发展本民族固有文化为宗旨的文化促进会。1935年1月5日,新疆蒙古勒文化促进总会(简称:蒙文总会)成立,成立之初,包括锡伯、索伦、满族在内。1938年,新疆蒙古勒文化促进会调整为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蒙文总会)和新疆锡索满文化促进总会(简称:锡索满文化促进总会)。①巴·贾瓦:《新疆蒙族文化促进会的点滴回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史志编辑室编:《新疆文化史料》(第3辑),1990年(内部发行),第76页。蒙文会是新疆蒙古各旗唯一的群众性文化团体,其宗旨是为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服务。蒙文会既是一个文化团体,又是一个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群众团体。蒙文总会成立后,“在反帝总会指导下组织文教活动;1938年,改由教育厅领导;1939年文化协会成立后,改由该会领导,1941年文化协会撤消,文化会又归反帝会,会立学校教育归教育厅领导。”②同上,第77页。
蒙文会的组织机构遍布蒙古族聚居地。蒙文会在迪化(乌鲁木齐)设总会。在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陆续建立分会。1937年,据土尔扈特北部落蒙古文化促进分会委员长尔札泰、副委员长孟柯伦、邹那生等报呈新疆省政府:“召集牧民开会推举执行委员19人、监察委员3人,公推尔札泰为委员长,孟柯布伦、邹那生为副委员长,业于(1937年)9月1日成立。”③《塔城行署为转报旧土尔扈特北部落蒙文分会成立日期及办学事致省政府的呈》(1937年11月19日),新疆档案馆档案。1938年,蒙文会改选后设“分会七处,计昭苏、乌苏承化寺、巩哈、精河、温泉、孚远、特克斯等七处。”④《蒙文总会1938年至1939年工作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藏档案。1938年9月,精河县成立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精河分会。1939年,博乐县成立蒙古文化促进会博乐分会。1939年10月28日,温泉设治局成立蒙古文化促进会。1940年,蒙文会规模有所扩大,除在迪化设总会外,在焉耆、伊犁、塔城、阿勒泰专区设4个区会。⑤巴·贾瓦:《新疆蒙族文化促进会的点滴回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史志编辑室编:《新疆文化史料》(第3辑),1990年(内部发行),第77页。蒙文总会机构几经调整、但在较长一段时间设有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和基金委员会,并在三个委员会的基础上,推选出常务委员会。每届常委大都在13人左右,由正副委员长(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称主任委员)、秘书长等人组成。
蒙文总会和各区县分会的经费靠蒙古各部落和本族内热心公益的人捐款而来。(1)省政府的捐助款;(2)蒙古族各部落捐款;(3)个人捐款。(4)生产收入。总会活动经费主要向全疆蒙古各部落捐得来的。蒙文会存在15年,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政府政策和发掘本民族固有文化。
二、蒙古文化促进会兴办教育活动
新疆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传统寺庙教育“人生六七岁,即令识梵文,诵喇嘛经”,寺庙教育必修课是黄教经典、“五部大论”,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医学、历算、绘画、铸像、刻板、印经等。新疆蒙古族教育在民国以前一直与宗教教育密切相联,蒙古族学校教育的发端,据《西部地区事务管理衙门志》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在博乐有一学房,一位教师和一班学生,学员从各苏木各招录4名,共32名。”后来,“共有流动性学房两所。主授忒特蒙文、满文、数学等课程。”⑥转引自《博尔塔拉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巴·肖努《温泉县陈部察哈尔文化教育史料》,第197页。据《精河乡土志》记载,精河有3所私立学校,1907年改为小学,这是近代精河县蒙古族学校教育的开端。
民国时期,蒙古文化促进会成立后,蒙古族开始广泛兴办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各区县蒙文会在总会的指导下兴办当地本民族会立小学。1935年,蒙文会在精河城镇建立蒙族小学,同年10月20日,省立女子学校新收蒙古女生,经由蒙古文化促进会会长西力克送到女生20名,又据该会会长称,此后继续送至60名。省教育厅“发临时开办费银90万两,以备购买书桌、坐凳、黑板等物之用。又请拨发蒙古学生20名10月份10天费用,以资食用。”教育厅呈新疆省政府“请发开办费银90万两,及蒙古女生20名10天费用,原为增加蒙族女生应添置各校设备必需之款,拟请准予照办,以资发展女子教育。如蒙俯准,再由本厅转饬该校按照实在市价,分别列入11月份预算书内请领,以重公款。”①《教育厅为省立女子学校新收蒙族女生待遇及开办费事致省政府的呈》[1935年11月14日],新疆档案馆档案。从这则档案资料可以看出,蒙文会早期办学不仅招收男生,也招收女生,其办学经费等费用还需要政府补助。1935年,土尔扈特部汗王满楚克加布以蒙文会为依托,“在和静成立第1所蒙古小学,名为汉王府小学,学生有350多名,学校的经费来源采取募捐的办法,各区农牧民积极捐献金银和牲畜,羊就达到万余只,还从各喇嘛庙王府的财产中也拿出钱修建了三十多间教室,每间大约三十平方米左右。”②布娃:《旧土尔扈特南路教育概况(1933-1986)》,《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91页。1935年,焉耆开办几所小学,有一个学堂设立汉回班3个,蒙文班1个,维文班两个,共6个班250名学生,“蒙古族学生一律实行住读,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具教育费用,全由蒙文会供给。”③祖龙买买提著,吴华译:《忆焉耆教育事业》,《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37页。1936年,蒙文总会有总会和3个县分会,蒙文会设立的小学校,有迪化蒙哈学校,城外有11所小学校,全省蒙古族族青少年在各级学校的学生总人数1229人。
新疆宪警学校招收学生中第1期学生完全是汉族,在新疆宪警学校第2期招生中蒙古族学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1935年,“拟第二期招汉族学生90名,维吾尔学生90名、哈萨克族学生40名、回族学生35名、蒙古勒族学生45名,总计300名。其年龄在15岁以上至25岁以下,品行优良,素无嗜好,深有反帝认识为合格,以期各民族精诚团结、永久亲善而免隔阂。”据此,新疆蒙古计有旧吐尔扈特四部、新吐尔扈特一部、和硕特、乌梁海札哈沁各一部,“其人口多寡既有不同,而教育程度更属落后。现仅按其各部情形将应选学生45名分配如下:计焉耆汗王部5名、焉耆郡王部1名、焉耆镇国公部1名、焉耆辅国公部1名、焉耆和硕特郡王部2名、焉耆和硕特镇国公部1名、焉耆和硕特辅国公部1名、伊犁额鲁特十苏木5名、伊犁额鲁特六苏木2名、伊犁额鲁特四苏木2名、伊犁察哈尔左翼5名、伊犁察哈尔右翼5名、塔城额鲁特察哈尔5名、阿山乌梁海7旗3名、乌苏敏亲王所部2名、乌苏德贝勒部1名、精河达郡王部1名、焉耆察亲王部1名、呼图壁札哈沁达贝勒部1名。”④《西里克等就请饬送蒙古学生入宪警学校学习事致李溶的呈》[1935年11月21日],新疆档案馆档案。在计划招收的300名学生中,蒙古族45名,占招生总数的15%,由蒙文会负责选送学生。
1936年5月,“蒙文总会会长西里克倡导在游牧地区成立学校。和硕特塔哈其小学就是在他的倡导下,由和硕特部落王爷德阿伯特在王爷府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当年招收40名蒙古族学生,第一任校长马文焕。”1937年,“该校学生57人,设两个班,新疆省教育厅任命新疆第二批赴苏联留学生蒙古族道尔吉阿拉为校长,尔再太、阿拉为教员。年底学校扩建了两间教室,学生增至110人。1939年,学校已设5个班,省里又增派迪化师范毕业的布拜来为教员。这一年和硕设治局建立,更名为和硕设治局立初级小学。和硕县设治局立初级小学是1937年7月15日由和硕蒙文会委员长陶里泰呈报设治局批准,在汤文吉克蒙安茶汗设治局附近修建教室5间、宿舍5间、教员室2间、礼堂2间、茶房、食堂各1大间,共支新疆票银500万两。当年8月30日省政府准予备案。和硕设治局立初级小学当年招收学生30人,省里任命迪化师范毕业生,和硕蒙古族卡曼为校长。到1943年,这所学校开设了5个班,学生达到137人(男生83人,女生54人),马义良为该校教员,这所学校就是现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小学的前身。①胡海滨,张广亮:《解放前和硕教育概况》,《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5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192页。1939年,土尔扈特北部落蒙古文化促进分会学校共计有16处40班,计学生1159名。又乌苏四苏木于1939年1月5日成立民众学校1处,一班学生36名。②《蒙文总会1938年至1939年工作报告》,新疆档案馆档案。至1939年蒙文会办学达到高潮,全疆蒙古族各部都有自己的会立学校。
1940年,土尔扈特部汗王满楚克加布的福晋乌静彬出资在迪化开办了1所王府私立蒙古小学,有男女学生150-200人,经济来源由王府负责,蒙古农牧民群众资助。1945年,乌静彬从这些学生中选出5名送往兰州学习,把一名叫鄂日甫的学生报送上北京大学。③布娃:《旧土尔扈特南路教育概况(1933—1986)》《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93页。1940年1月,和硕特蒙文分会会立第一小学招收23名蒙古族男生。焉耆塔哈其小学成立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住校,一般贫苦牧民交不起学杂费,为此,蒙文总会决定:凡蒙古族学生上学,其学杂、伙食、服装等费概由蒙古族牧民筹集。教员工资由设治局按月拨发,后来蒙文总会决定学生伙食费等发动游牧民自筹,交当地乡镇公所代管。④胡海滨,张广亮:《解放前和硕教育概况》《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5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193页。1947年后,伪币贬值,物价飞涨,学生伙食无法维持,课本不能到位,教学陷于停顿,塔哈其小学名存实亡。
蒙文会为提高师资水平,开展师范教育。1946年,在焉者一街设立了一个蒙族师范班,约20—30学生,由蒙文会从备区选送的学生中收录。蒙文会的干事直接任教。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蒙文会在食宿方面予以补助,从而使这些学生坚持了学习。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焉耆文史资料》(第2辑),张绍忠《焉耆蒙古文化促进会的一段回忆》,内部发行,第28页。1942年,焉耆蒙文会接收蒙古族毕业生阿文炳(阿拉)、巴文道、巴建新、蔡连城、尼延龄、道文等6名至该区蒙文会,被分往和靖县工作。⑥《焉耆蒙文会就蒙生毕业分配和靖县一事致该县县长的函》[1942年4月1日]和靖县政府国大代表选举候选名单卷宗、一般类、第152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2页。
三、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学校管理
1.课程设置和课本使用
从1935年开始,蒙文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图画、音乐、体育、政治(以“六大政策”为主要内容)等课程,这些教材在苏联塔什干印刷。⑦祖龙买买提著,吴华译:《忆焉耆教育事业》《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内部发行,第38页。为办好会立小学,蒙文会还组织人员编译蒙文小学课本。
2.办学经费使用情况
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的办学经费主要是各部落的捐款,新疆省政府也给予了少量的补助。办学经费除了正常的教学开支外,对于迪化以外各县的蒙古族学生到迪化求学,新疆省教育厅也报请省财政厅给予相应的助学待遇。例如,1937年3月,省立迪化女子学校接收蒙古勒文化促进会蒙族女生西谋贞、哈拉各、班淑兰3名,省教育厅“请从本年3月1日起照章支付该生等应需宿校待遇。”⑧《教育厅就省立女子学校接蒙文会送蒙族女生西谋贞等三人并发给待遇事致省政府的呈》[1937 年3 月24日],新疆档案馆档案。省政府就此事给教育厅的指令及给财政厅、财监会、财政股,通知“省立迪化女子学校接收蒙文促进会送到蒙族女生西谋贞、哈拉各、班淑兰3名,准自4月起支给待遇。”①《省政府就省立女子学校接收蒙文会送到蒙族女生西谋贞等三人并准发待遇事给教育厅的指令及给财政厅、财监会、财政股的付知》[1937年3月26日],新疆档案馆档案。1947年4月19日,和靖县乌静彬“保送蒙生十名赴甘求学,以资深造,”请焉耆区发给赴甘蒙生路费、津贴、食粮。②《1947年4月19日,乌县长就赴甘肃学生路费补助等事项致焉耆行署的文》[1947年6月7日],和靖县政府教职员供养花名册卷宗、一般类、第11档163号、民国三十六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焉耆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左曙萍令和靖县政府“准前赴甘深造蒙生五名路费、津贴、食粮由。”③《左专员就准予给赴甘肃蒙生路费等事给和靖县政府的令》[1947年4月22日]和靖县政府教职员供养花名册卷宗、一般类、第11档163号、民国23年9月至35年10月,和静县档案馆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1948年12月,蒙文会为请增加在南京等地之蒙族学生补助费事致教育厅的函:“查前由本省送往南京、兰州、成都各地深造蒙族学生蔡登等41名,大部均系伊、塔两区者,每月所需之衣食、笔墨、纸张及医药费等之补助虽蒙政府发给,数日寥寥,各该家庭均在特殊环境中,无法接济,而本会尤无力支援,学生处境困难已极。屡据各生等请求补助,终未能予解决,如长此以往,将影响学业匪浅。拟请对上项学生之补助,准予按各地生活需要充分增加,以利学业而免困难。”④《蒙文会为请增加在南京等地之蒙族学生补助费事致教育厅的函》[1948年12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委员会:《近代新疆蒙古档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文化促进会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存在如师资、教室、教学设备等教学硬件和软件等问题,省教育厅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因此,各族文化促进会兴办学校几年后,逐渐由省教育厅收归公立。1939年,博乐县和温泉县设置局蒙古文化促进分会的会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博乐的察哈尔蒙文会成立后,满清时期的八旗蒙古族学校正式改为蒙文会会立小学,全寄宿,教师工资则由本苏木与蒙文会双方分摊支付。1939年,奉教育厅政字第3122指令,焉耆区汉文会、回文会、维文会、蒙文会会立小学归公指示办法如下:(一)会校如呈准收归公办后,应将会校一切校具全数归公接收,列册呈报备查。(二)会校归公后,如仍继续占用原有校址,是否与文化会按月发给房租一节,应与当地文化会商酌,在各文化会帮助政府发展文化教育原则下,尽量减少政府负担,并在可能范围内,各文化会仍照旧免收房租。(三)会校学生程度如与公校有同等学历,或质量较优学生,可变通酌量情形,挑选补充公校名额,以资造就。⑤《焉耆教育局为各会立小学归公办法致和靖等县的代电》[1942年12月5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407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蒙文会与其他民族促进会兴办的学校一样,逐渐转为公立学校,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蒙文会兴办的学校为蒙古族的学校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扫除了一批蒙古族文盲,蒙古族民众开始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蒙文会发展教育的积极历史作用。
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兴办小学教育是在新疆省教育厅指导下开展的,办学形式采用近代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有蒙文文字、政府政策,还有其他音乐、图画等课程,办学招生由蒙文会组织。此外,购置教学设备、师资培训、学生伙食、服装供给等基本都由蒙文会筹集供给。在有蒙古族集中居住的地方蒙文会基本都开设了小学校。蒙文会成立之初,广大蒙古族民众对捐资助学的热情高涨,并积极送子弟入学,这无疑扩大了新疆蒙古族民众的教育面,其办学行动影响了一代蒙古人,整体上提高了蒙古族民众的文化素质,这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