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在中国:从何而来 去往何处——从人口学角度浅析中国智慧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015-08-15何蕾蕾
何蕾蕾,田 飞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一、何谓“智慧城市”
何谓“智慧城市”,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聪明的城市”,而智慧城市究竟包括什么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慧城市”,国内外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定义角度,不同的定义自然涵盖不同的内容。
简单梳理来看,有的以是否能预见性地和智慧地处理城市不同领域中所存在问题为重点,认为城市应该涵盖经济、人民、管理、流动、环境和生活六大领域,而智慧城市正是拥有才能、行动力、觉悟性、独立性和自我决定性的智慧市民,用前瞻性的方式来实现这六大领域的智慧化。有的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和城市服务的提高为标准,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能对其关键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和监控,对资源可以更好地优化,对可预见的维修活动进行规划,监控安全,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公民的水平的城市。有的是以先进计算技术的使用作为衡量标准,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使用智能化的计算技术,使得包括城市管理、医疗、教育、公共安全和住房、运输、公共事业等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加的互联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也有人从公民参与的角度将智慧城市定义为通过参与式的治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传统或现代的通讯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自然资源的明智管理。[1]
在笔者看来,作为“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者,IBM公司阐述的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IBM认为,智慧城市主要是运用信息和通信等技术感测、分析和整合城市运行中核心系统的所有关键性信息,并能在对所得信息进行基本处理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居民的各项需求作出智能回应,其中囊括民生、公共安全、环保、社会服务及经济活动等各方面的需求。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反映了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实质上,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的智慧化管理,以达到城市美好、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2]
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说到智慧城市,必不可少地要提及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就是将城市各种活动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汇总的过程,只是其中信息的汇总不再纯粹依赖人工,而是需要借助数字、信息及网络等高新技术,将城市的所有要素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城市要素包括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等。[3]仅从概念上就可以看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有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数字城市其实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环节,数字城市主要扮演的是智慧城市中技术硬件的开发建设角色,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
类似于数字城市,中国的智慧城市也是舶来品,较国外而言,从智慧城市的推行和对智慧城市的研究等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起步都相对较晚。2009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视察时参观了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之后才提到有关“感知中国”和“智慧中国”的新理念,这才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继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后,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在全国兴起。“智慧城市”也成为目前国内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从上而下、从理论到实践的推动力下,各城市政府已没有理由继续沉默观望,于是,国内众多城市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以求得与高校理论研究、企业第三方等在“智慧城市”战略发展中的齐头并进。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各地区在发展智慧城市时都优先发展其支撑产业——物联网。①物联网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既然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了有关“感知中国”的理念,而恰好无锡是国内物联网发展的领头羊,那么,众望所归,无锡在国内“智慧城市”起步中拔得头筹。无锡致力于制定详实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预计在建设传感网络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方面投入共计330亿元,以更好地推进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早在2000年就预见了物联网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自2003年以来,REID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已经得到持续支持,累计投入超过1.7亿元,并已在大型赛事、食品监控等众多行业中得到大量应用,最突出或瞩目的案例是2010年世博会。另外,“六朝古都”南京,也出台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表示2010年南京市将推出物联网十大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包括智能环保、智能交通及智能医疗等,自此南京也加入了智慧城市和智慧经济发展先机的激烈争夺战中。此外,武汉也提出建设“物联网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端研究创新平台,深圳迅速成立RFID产业标准联盟,充分利用高新产业聚集的优势,使深圳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埔军校”。另外,成都、杭州、宁波、佛山及昆山等很多城市也相继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4]
三、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人口原因
第一部分中曾讨论过专家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主要可概括为四点:城市的活动主体——人类、人类对城市的建设、人类对城市的管理和人类有关城市的技术运用。可见,人在智慧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而,讨论人口在智慧城市中产生的影响十分必要。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城乡分布的综合作用
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提出两个级数: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每25年增加一倍,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5]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存在尖锐的矛盾。有人会说,人口的增长有来自于政策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妨碍,不会以几何级数增加。但是,传宗接代是众多家庭的选择,人口增长是不变的趋势,而且人口基数的存在必定预示人口增长惯性的存在。工业革命之后,“人口爆炸”时代的出现将会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2年的52.57%,农村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82.08%下降到2012年的47.43%,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已超过半数常住城市。以北京为例,至2009年底,常住人口将达到2500万左右。人口众多的城市出现交通拥挤、安全隐患频现、各类事故频发的诸多问题。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和城乡人口分布的急速转变,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逼近扩张极限,现代城市发展已遇到瓶颈。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扩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城市扩张速度,是城市策划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智慧城市以其可持续、智能、方便及节能节约的宗旨博得大众关注,智慧城市恰巧为寻求新的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方法、途径和平台,可以帮助中国城市发展由野蛮型向可持续型、智能型转变。
(二)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1.人口对资源的压力
一方面,就目前已存在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而言,资源总量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各种资源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如,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另外,据估算,20世纪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量占了自渔猎文明至今森林面积减少总量的75%,已经不再能发挥保障生态平衡的功能。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8%,平均值仅为世界的18%,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居世界136位。
另一方面,若在人口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规模无限增大,就资源的需求总量而言,也越来越大。但是,人口的消费水平不会停滞不前,只会不断提高,且这个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那么,对资源的需求就更多,对资源的如此扩大化索取问题在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显得十分突出。
2.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环环相扣,对资源需求的扩大必定会产生对环境的压力。如,旧一套城市化发展模式因其对水资源不当的开发利用,使得水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破坏,致使许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缺乏,以致至2009年,我国黄河以北各地区将会出现有将近一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被开采的情况,水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而城市生活还在继续。其中,上海出现地表下沉,除了人口超负荷承载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供应不足而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下沉。
另外,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还表现在人口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私”的特性引导着错误的资源使用方式,一味地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图自己生活方便而抛弃整个社会,在这样错误的引导下,有了天安门升旗仪式后成吨的垃圾,有了巢湖、太湖等众多水域的富营养化,有了湖南镉大米事件,有了癌症村的存在,等等。有人不相信蝴蝶效应,觉得一个小环节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如果不从每一个个体做起,环境肯定不会改善,相反,若破坏从每一个人开始,那么环境被破坏殆尽指日可待。
人口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显而易见,如何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高效地利用资源,如何在各种生产生活过程中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实现低耗能、资源利用最大化,如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如何成为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智慧城市”物联网可能会成为解决众多城市病的良药。
(三)信息化技术的推进
从时间纵轴看,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揭示了技术才是推动社会转变的最重要因素。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单纯的信息社会数字城市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其独有的创新性、渗透性和冲击性催生着新一代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共享正在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标志。[6]正是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才促使众多国家展开关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当然也离不开信息化和科技化手段的主力支撑。如何创新性使用新一代科学技术和智能手段来重新定义城市发展,如何再定位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何再培养城市功能,这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议题。
四、人口因素对中国智慧城市提出的挑战
中国人口的特点既能成为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的理由,同时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等也能向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出挑战。
(一)因人口规模而来的挑战
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对庞大城市人口的智慧管理,实现每一个人对智慧城市的运用,这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普及化,这是抛给城市的一大难题。第二,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有农村人口持续性的涌入城市,那么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质与量提出挑战。
(二)对人口素质的要求
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三类人群: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智慧城市的建设对这三类人群的素质均有颇高要求。若实现普遍化智慧城市,对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各种智慧系统的开发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开发人员,这对社会的人员培养提出高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局限于管理才能,也包括基本的技术素养,这无疑是又一挑战。前两者只是城市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城市常住人口是智慧城市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能否正确运用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城市设施,能否跟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对城市人口提出素质方面的挑战。综上而言,归根结底对城市常住人口的教育与培训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预见风险的能力挑战
纵观任何一项技术,不变的规律是它们都经历由优势尽显到弊端显露到被新技术取代的阶段。智慧城市也是如此,如何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完美而持久,对未来风险的预见非常重要。预期的经济实力是否可以支撑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新技术的运用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智能化的实现对人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如何预见性地解决,如何面对无法预见的问题,制定怎样的预警机制,这些都是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重大挑战。
五、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优势
虽说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挑战重重,但是,“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道理,即智慧城市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独有的道理与优势。
(一)效率提高应中国城市发展之急
适合中国的智慧城市模式会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效率。
依赖于物联网,轻松了解城市闲置资源,实现对城市资源的共享,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节约时间,便利生活,整合部门行政资源,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如,北京私人建立的闲置私家车网站,可以实时了解私家车闲置信息,通过租赁等方式实现对现有车辆的最大化使用,避免车辆冗余,提高效率;智慧交通,让路人及时避开车辆拥挤高峰,适时绕道而行,既节约时间,也降低了道路风险。
(二)经济价值应中国经济发展之需
据世界银行测算数据得出,当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达到其实际应用程度的75%的时候,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城市的GDP可以增加3.5倍。如此经济价值对仍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
另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会催生智慧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特色,结合高新技术,结合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新发展面前的积极性,合适的智慧城市必定会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环保理念应中国资源匮乏之缺
环保理念的一个体现是智慧交通,对车辆高峰时间选择行驶的车辆适量的经济征收,以经济杠杆来调节车辆出行情况,引导人们在高峰时间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智慧城市中环保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既不危害现代人的生存,也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也成为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
(四)憧憬中国智慧城市的未来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应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面对中国庞大的城市人口和众多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前景,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注定会是一段艰难而漫长的道路。中国的智慧城市以技术为支撑,辅以政策制度,得力于政府的支持,结合中国各城市本地特点的智慧城市。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律,中国智慧城市必定会建成,城市生活必定会更美好。所以,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会拥有曲折而美好的未来。
[1]闫海.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2-3.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56-57.
[3]彭继东.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9-10.
[4]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02):28-29.
[5]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21.
[6]Luigi Atzori,Antonio Iera.The Internet of Things:Asur⁃vey[J].Computer Networks,2010(54):2787-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