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教师点拨:让作文评改更有效
2015-08-15○肖洋
○肖 洋
(合肥北城中学,安徽 合肥230000)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语文考试,表达应用能力的检测都是重中之重,在不少试卷中,写作的分值占了近“半壁江山”。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常规的作文教学包括写前指导并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写作、教师评改、教师讲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作文评改是作文升格的关键,其作用不可小觑。
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批改学生的作文,操作的依据和目标是什么呢?其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就给作文批改指出了一条明路,“表达与交流”第六条对高中生写作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结合课标提出的“自主修改、切磋交流和乐于展示评价”的能力要求,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自评、互评、组内交流、教师复评、班级展示”的作文评改模式,一年实践下来,学生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写作能力明显高于同等层次的班级。
一、认识作文主体,将评改权还给学生
叶圣陶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意义重大,教师在作文评改中不可越俎代庖,应将修改的主导权还给学生。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元认知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在作文批改中,相对成熟的元认知能够让学生明确自改的目的和意义、集中注意于自改作文的内容、监控自改的活动、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检测是不是自改的目的已经达到、当批改的失败被发现后争取补救的行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生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段的批改任务和批改目标,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心理状态,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自己在不同时段批改效果进行评价。
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这“商量多”就是这里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商量。作文批改中的互评可以使学生对同等学习状态下的其他学习个体的作文能力有所感知,从而进一步反观自我,交流中分歧和冲突也可以让不同个体在思维碰撞中激发灵感的火花。
二、明确评价尺度,让评改“有法可依”
学生在刚开始自评或互评时往往无从下手,这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情意上的鼓励。在批改前,还要明确评价的尺度和评价的要求。考试大纲中关于作文的基础等级有六项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标点正确、无错别字。作文的发展等级包括4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针对这两项等级、十项要求,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十个方面对作文进行量化评分:(1)书写是否工整、美观,字数是否达到要求;(2)标点、字词使用是否正确;(3)语句是否通畅;(4)是否符合文体要求;(5)是否符合题意;(6)结构层次是否清楚;(7)选材是否新颖、丰富;(8)主题是否鲜明、深刻;(9)语言是否生动优美;(10)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每个项目的满分是10分,按照4分、6分、8分、10分四个等级进行赋分,总分100分。这是一般情况下的作文评改尺度,如果是针对某一特定方面的写作训练,如“学习将文章写的有文采”,则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写作要求对其进行评分。
在评改的过程中,我还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明确体裁,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划出点题中心句,归纳主要信息;理清局部思路、划出层次、调整不合理的语段顺序;归纳文章写法,注意详略处理、删繁补简;揣摩语句、修改病句、查找并修正错别字和误用的标点符号;根据文章立意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在文章边缘空白处写上眉批,在文尾写上评语和修改意见。细致的量化尺度和明确的评改要求让学生“有法可依”,同时了解到一篇优秀作文应具备的要素,并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提出这样的写作要求。
三、优化评价流程,让评改有迹可循
在正确认识作文评改主体并明确评价尺度之后,教师要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评价模式,让作文评改有迹可循。
(一)自改自评
自改自评要求学生重读自己习作,独立操作,从书写是否工整、美观,字数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符合文体要求;标点、字词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畅等四个方面进行修改和赋分,总分为40分。自我修改的重要性,王荣生在他的《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它不同于只是根据常识和现存的规则纠正文稿中的谬误。”自改自评是作文评改中的重要环节,虽然是文字层面的修改,却可以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修辞语境”等进行重新的审视。
(二)互评
互评要求学生与同桌合作完成,从是否符合题意,结构层次是否清楚,选材是否新颖、丰富,语言是否生动优美和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赋分,总分为50分。赋分结束后,针对评改项目,写出不少于60字的评语,可以写阅读此文的感受和启发,也可以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在互评过程中,教师随堂指导,针对学生的疑义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桌间的互评为学生创造了习作交流的机会,有助于规范、促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组评
班级设置固定的作文评改小组,以6人为一组进行评改交流,从习作是否深刻或创新入手,发现文章的亮点,旨在推选优秀作文,每组推选一篇供老师筛选,并撰写推荐语。组评的第二项任务是总结该次作文训练中组员常见的错误和薄弱的项目,由组长写成书面意见提供给老师,便于老师下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四)教师复评
教师复评每组推荐上来的优秀习作,并在每组中抽取一名学生习作进行复评,按照学号进行抽取,保证每名学生每学期能由教师评改一次。如果学生的批改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加以完善,确保作文批改是高质量的批改。复评可采取文批或面批的方式,复评之后选择3~5篇优秀作品。
(五)班级展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班级的“佳作共赏栏”张贴经过老师进一步筛选的佳作进行展示。每篇张贴作文附有同桌评语、小组推荐语和教师复评评语。全班同学自由赏读、共同讨论,在赏读和交流中,激发写作的兴趣,反思自身的不足。
四、多种方式结合,教师不可缺席
在整个作文评改模式当中,要注意多种方式结合,以学生为评改主体,但不可忽视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整个流程当中,教师发挥了制定标尺、明确要求、宏观调控、辅助点拨、抽样文批、个别面批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批和面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摒弃大而无当的格式化的评语和建议,少用描述性的评语,采用诊断性、分析性的语言。正如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教学与课程的基本原理》中说,“从评价手段中得出的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的术语,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剖析图。”因为,作文评改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习作的优缺点和改进的方法,而不是一个含糊的认可或否定。2.批改要重点突出、目标单一。每一篇学生的习作,其优点和缺点总是多方面的,每一次批改,教师不可能挑出文章的所有毛病并要求学生改正所有缺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包容和耐心,有侧重的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诊断,长此以往,各个击破。3.批改要因人而异,注重实效。作文批改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写作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立意的深度、语言的生动性、选材的创新性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写作的基础能力,如语言是否流程、观点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选材是否恰当等方面提出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总之,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切实所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汪东慧.作文批改中的重点、启发与实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陈肖瑜.师生合作,评改激趣[J].现代教育论坛,2011(3).
[3]毛雷明.作文批改的有效策略探究[J].语文天地,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