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优课堂下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8-15陈建亚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体环节课文

○陈建亚

(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中学,江苏 连云港223500)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等。而现在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尤其是九年级的中考中,阅读分量相当的大,然而这一块失分也相当多,我想这跟平时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考。

一、阅读教学须从整体上把握,体现整体性原则

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时,文本的把握应该强调由整体到局部,由感知形象美到语言美最终到意境之美,强调整体性原则。

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一能力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

如,学习《背影》一文,课文用散文的笔法记叙了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的全过程,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会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叙事清晰,中心突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学习掌握课文的写作线索、叙事背景、文章主旨,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只能在对全文的结构、内容和写法有了全貌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根据是什么呢?

认识到剖析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具体,从根本上说,是由事物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一事实决定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能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当它们“进入”整体之后,由于处在同整体、同其他“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因而它们就较之处于孤立状态时增加了新的功能。例如,我们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关于我和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七个生活片段,从不打骂我们、教我们跳舞、观察蜜蜂、第一次吃了蜂蜜、教我们读诗、梦里寻师、与老师分别,如果把片断中的某一片断抽出来孤立地阅读,是无法了解蔡老师的整个形象认识作品的意义的。我们可以说,不首先综合地把握整体,然后再来分析各个部分,那么,对部分的任何孤立的分析都是不可靠的;以这样的分析为基础综合起来认识整体,那么认识也必然是不准确的。

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这才是认识的全过程,也才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人的认识,都需要经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活动,应当自觉遵循整体性原则,探索在这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阅读教学须从整体上把握的实施方法

整体性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那么整体性原则在讲读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根据我们的初步体会,要贯彻整体性原则,须从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过程出发,安排合理的阅读环节,这些环节不仅有利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且在层次上能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精神,使学生逐步领悟阅读之道,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环节分为五个步骤。

1.把握文体。只有先把握文章体裁,才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内容。

2.解题。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意图,并点出“题眼”,初步了解文章所写的对象或内容。

3.明白文章的大意。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文章中难懂的字词、精美的句子等,这样可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种整体认识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应有不同的要求。记叙文,要求明白并写出文章的六要素和事件的意义;说明文要求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议论文要求掌握论点、论据。这个环节也叫做初读全文,方法是一口气读完课文,目的在于从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把握,完成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任务。

4.作者是如何构思文章的。在教师可以设计导读思考题下,学生按段分层研读课文,在进一步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读出文章感情、分析词语的精妙、体会文句的作用、体会文章的主题、领会作者表达上的高明和巧妙。这个环节,不同文体的课文也有相应的要求。记叙文,要掌握怎样叙事——人物、事件、顺序、线索和详略;怎样写人——外貌、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细节以及侧面描写;怎样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说明文,要求掌握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总分顺序、并列顺序、逻辑顺序等;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用图表、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精练等特色。议论文,要求掌握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证明论点——例证、引证、对比、类比、比喻等;怎样反驳谬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怎样安排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正反式、层进式等。显然,这个环节,是整体认识课文之后的部分研读,即综合之后的分析阅读。

5.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步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一次的整体认识,是属于更高层次的综合,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可以质疑学生本文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如议论文《治水必躬亲》,文中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也可就一个环节进行质疑,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插叙、倒叙的运用,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写作的针对性及文章的社会意义,加深对文章写作意图的认识。

三、自读课教学的构想

自读课教学要求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技能去独立阅读和理解,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所以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时,应在“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这个问题上下工夫。

(一)激趣导入

如引导学生自读《蓝蓝的威尼斯》时,可以这样导入:展示威尼斯动人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异域风光来自何处吗?威尼斯是一座令人憧憬、充满魅力的城市,去过一次的人还想去第二次,没有去过的人则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一次。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马信德一起去威尼斯看看吧。然后引出本文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读的兴趣。

(二)充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不需要老师指导而拥有质疑、解答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尤为重要。这样教师就知道哪些内容学生可以弄懂,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解决,从而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处理:字词问题,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翻阅参考资料解答;一般问题,抛给学生集思广益作答;难点问题稍作点拨。这样的安排,教师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学生小结所学,达到迁移

前面的教学步骤,都是针对课文的相关知识设计的,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的迁移。那么,如何巩固和进行知识的迁移呢?如学生自读《蓝蓝的威尼斯》完后,学习作者的写作特色,实现迁移写作。提示: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文色绚烂,多用比喻。

猜你喜欢

整体环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背课文的小偷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背课文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