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的语义建构

2015-08-15○程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接受者刘勰定势

○程 敏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其提出者是德国学者姚斯和伊塞尔。他们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的接受上。80年代,我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者迅速地翻译了接受美学,并展开了研究。在此浪潮的影响下,我国修辞学界开始把研究的重点由修辞表达、修辞现象转向修辞接受的研究。90年代出现了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成果研究修辞接受活动的专著——谭学纯、唐跃、朱玲合著的《接受修辞学》。本文将借鉴接受美学探讨学术界对《文心雕龙·定势》之“势”的语义建构。

“势”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魏晋时期已经有人在论文时涉及到“势”,但“势”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进行专题论述则始于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定势》篇,把“势”纳入了自己的理论系统。

刘勰在《定势》篇的开头用比喻的方式对“势”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失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一)法度、标准

最早比较详细解释“势”的是黄侃先生,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把“势”解释为“法度”。范文澜先生与黄侃先生的看法基本一致,他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势”存在于创作活动中,是一种作品内容上的体制标准,在这个标准下,择取合适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形成好的作品。

(二)姿势、姿态

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认为:势,姿也,姿势为联语,也可以称为姿态。

(三)文体风格

1962年周振甫先生在《新闻业务》第4期发表论文《定势》,提出“不同体裁形成不同风格是势”。王元化先生继承了周振甫先生的观点,他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认为,“势”即“体势”,是风格的客观因素,是各种体裁本身所需要的风格。

(四)趋势、趋向

马宏山先生在《文心雕龙散论》中指出,“势”是一种趋向性,有着客观必然性。宼效信先生在《释体势》一文中认为,“势”的内涵包括三点:一是一定的文体风格;二是形成这一风格的必然趋势;三是造成风格趋势的作家的慕习。他认为“势”是一种必然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和文体风格、作家的慕习密切相关。

(五)作品的内在规律

陈鸣树先生《释“势”》一文认为,“势”是客观必然性,从文学创作的领域来看,“势”是题材内容和主题概念的内在规律。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新探》中也认为,“势”是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所决定的客观要求。

(六)气势、局势

陆侃如、牟世金在《刘勰和<文心雕龙>》中把“势”解释为作品的“气势、局势”。后来牟世金在《刘勰论“图风势”》一文中,把“势”又进一步解释为因文体的要求而形成的特点。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定势”之“势”的释义存在很大分歧。对于刘勰来讲,他用比喻的方式所阐释的“势”的语义信息是固定的、唯一的。但学者们却从其阐释话语中得到了不同的意义。正如一句西方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修辞话语,接受者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修辞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修辞接受现象呢?

伊赛尔把表达者的创作文本称之为文学本文,他认为文学本文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的结构,有待于读者以他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本文中未曾言明的部分填充起来,使本文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即读者对表达者的创作赋予其意义,这时文学本文才能成为文学作品。同此理论相似,《接受修辞学》把修辞活动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修辞话语的意义,既来自表达者,也来自接受者,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接受者。修辞效果的实现,在表达者那里只有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接受者对于修辞话语的接受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表达者修辞话语内在意义的建构。对于“定势”之“势”的上述种种阐释,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接受者对“势”的语义建构。这种多元化的语义建构,可以从表达者的修辞话语和接受者的角度入手加以考察。

从修辞话语,也就是接受对象来说,第一,“势”本身具有多义性。先秦时期诸子的“势”论丰富了“势”的内涵,它在未进入文学领域前已经具备了多个义项:权势、形势、趋势。魏晋时期“势”又增加了“姿态”这个义项。第二,刘勰对“势”进行阐释时,不是用概念界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打比方,使得“定势”之“势”的语义充满了多种可能性。“势”本身的多义性和刘勰比喻式的阐释导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用伊塞尔的理论来说就是“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接受者在阅读这些修辞话语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想象、联想加以填充的未定部分,它给接受者创造了一个宽阔的自由想象空间,同时也为不同接受者的不同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接受对象充满各种潜在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必须依靠接受者对话语信息的加工来实现,接受者对于修辞话语意义的生成起关键作用。由于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审美经验、情况体验、思维方式等不同,对同一接受对象的认识角度也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学术界大致是从“势”的普通义和刘勰的比喻性阐释话语这两方面来建构“定势”之“势”的语义。首先表现为不同学者根据刘勰对“势”的阐释选择了“势”的不同义项。黄侃先生从《考工记》考察了“势”的本源,把“势”解释为“法度”。马宏山先生指出,“势”一般指一种趋向性,而《定势》篇所言“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中的“因”、“即”二字看起来又含有必然性,因而,他把“势”解释为有着客观必然性的趋向性。寇效信先生则从“势”的“趋势”、“姿态”这两个义项出发,把“势”解释为形成一定文体风格的必然趋势。其次,刘勰一系列的比喻性阐释激发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认知点。周振甫先生认为刘勰用“涧曲湍回”来解释“势”,溪身曲折造成溪水急,这就是“势”,于是他提出不同体裁形成不同风格就是势。陈鸣树先生也是从刘勰阐释“势”的比喻话语“机发矢直,涧曲湍回”、“积水不漪,槁木无阴”等出发来考察“势”的。但他的认知点与周先生不同,他认为这些比喻是出于一种客观的必然要求之上,因而具体到文学创作领域,“势”就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规律。

在这里,不同的接受者对刘勰关于“势”的语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建构。正如《接受修辞学》所言,对具有接受能力的接受者来说,修辞表达可能激活修辞接受,但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激活接受者,接受者的感悟空间能有多大,不是表达者单方面可以设定的,最终取决于接受者自身的条件。因此,修辞学研究正在改变以往重表达、轻接受的格局,更注重研究修辞接受现象,考察修辞接受者,丰富修辞接受理论。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Z].吴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Z].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中华书局,1962.

[4]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中华书局,1980.

[5]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7]宼校信.释体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1).

[8]陈鸣树.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看风格的客观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4).

[9]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齐鲁出版社,1987.

[10]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1]牟世金.刘勰论“图风势”[J].文学遗产,1981(1).

[12]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接受者刘勰定势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