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引导与施教
2015-08-15袁建勤鲍雨倩
袁建勤,鲍雨倩,熊 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社科部,江西 南昌 33003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叉凸现,利益调整剧烈,社会各方面发展失衡、许多问题亟待完善。青年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正确把握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价值观及社会心态的现状,系统分析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探寻出培育当代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途径,这关系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兴旺。
一、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现状
社会转型期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飞速进步发展的时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状,从而使得国家、社会、人民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广大人民的一份子,青年学生群体也在经历着各方面的挑战和历练,在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产生了许多新质。
1. 核心价值取向方面。目前青年学生主流群体价值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得到大多数青年的认同。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大多数青年仍然倾向集体取向的价值观念。但与此同时,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对于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大多数青年学生表现出了一种在两者之间寻求兼顾的倾向,这种希望在奉献之后也能有所回报的心理,表现出一种合理务实的心态特征。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合理利己而并非损人利己,体现出当代青年学生重现实、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与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的思想也由单纯渐趋复杂,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1]转型期特有的“社会失范”日益突出,原有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在不断偏离,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也造成部分青年学生“身心失范”,一些青年学生在这个功利时代的压力与诱惑面前,渐渐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他们不再关心真、善、美,而是把人生的目标瞄准到了地位与金钱上,诸如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强烈的“讲实惠、重功利、求名欲”等不良心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图安逸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观为部分青年学生所信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
2. 在个体发展方面。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上,青年学生更倾向于把现实中事业成功型的人物,如微软比尔·盖茨、阿里巴巴缔造者马云等作为自己的实际榜样。成才观上注重能力本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观念正在形成,他们追求“更公正、更平等”,青年人表现出了明显的进取奋斗精神。在择业上,“铁饭碗”、“吃皇粮”的意识在削弱,职业风险意识开始逐步形成,他们更关注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在“跳槽”或流动问题上也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他们更青睐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的从业方式,更愿意选择管理体制规范、时代特征鲜明的从业机构,青年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正日渐增强,他们注重自我努力,把握各种机会,而少了传统“面子”上的多重顾虑。但在经济活动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的环境影响下,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少青年学生在择业时明显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忽视了理想、专业、兴趣等其他因素。特别是现实中“拼爹”、“拼背景”、 “暗箱操作”、 “请客送礼”腐败不公现象泛滥,则易导致少部分青年学生在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时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不公平感增强、幸福感下降,安全感丧失、炫富和仇富、愤世等不良社会心态出现,严重的不仅危害其自身的发展、而且给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3. 在社会层面上。首先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渴望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心理在今天青年人身上鲜明地表现出来。他们具有较强的志愿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力军。在大地震、冰冻灾害、钓鱼岛等大事中,我们看到很多当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和主观性,表现出不理性、不成熟的爱国行为和心理,如砸日系车,烧日系店的激进爱国主义,陷入“不爱国人却爱国,只爱民族不爱民”的狂热国家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等爱国误区。其次,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最新的新闻、科技动态、交友、在线交谈、购物和就业信息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当然,网络也表现了消极效应:“低头一族”、“网络成瘾”成为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里教师与手机强课堂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个体化趋势增强的同时,也隐埋下人情淡漠、沟通减少的后果。第三,青年学生在恋爱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对于早恋、试婚、离婚、独身、丁克家庭等现象予以理解和包容。但也存在为虚荣攀比而恋爱,“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肤浅的婚恋心理在青年中滋生,从而产生很多负面问题。
二、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存在问题原因探讨
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学生阳光健康、积极自信、创新务实的精神面貌是值得肯定的,但多元价值观及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体制转型导致的冲击
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环节是制度的转型,而各项制度的转型必定带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进而影响社会成员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变化。[2]社会就像是一个万花筒,青年学生群体身处社会环境之中,潜移默化接受各方面的影响。首先,制度的变革关系着青年学生切身的利益。例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入学低门槛,人数激增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之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必然导致就业难,就业竞争白热化的状况。面对就业形势等的变化,机遇、风险、竞争对一些青年学生来讲,或许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也意味着紧迫感、不安定感、甚至失落感的上升,恐慌、焦虑心理油然而生。其次,制度转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在这期间体制内漏洞也会给某些人带来可乘之机,导致了有失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发生,如:学生强烈感受到的是工人下岗、农民失地、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腐败、就业难、看病贵等多方面问题,“社会不平等的持续拉大以及分配过程的不公平性,会带来社会怨怒的积聚及冲突意识的上升”,[3]造成青年学生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矛盾,从而对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社会心态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中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冲突
多元文化是现代智能信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在增强民族文化、消除文化中心主义、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对社会文明进一步的开放和交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多元文化的产生势必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心态多元化。当代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一统天下,到如今的西方文明入侵,青年学生群体在沐浴本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洗礼”和西方现代文化潮流的冲击。青年学生一方面经历着对中国自身传统的突破,另一方面又在承受着良莠不齐,优劣并存西方思潮的侵蚀,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传统与现代思想的交融和撞击,使得青年学生价值观与时代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偏离,从而导致青年学生的实际行为与观念意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心无所依、行无所从,现实生活中一系列不确定性使他们在自我矛盾循环往复中成长,在各种利益诱惑下,价值观选择容易出现混乱和困惑,人生的航船容易迷失方向。
(三)网络信息普及利用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得到相当普遍的应用,青年学生更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受众最广的群体。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便捷性、及时性以及覆盖面广等技术优势与青年学生期盼自由交往、平等交流、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化生存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与学生处理判断信息能力较弱的矛盾,往往导致一些有害信息和不良诱因不断腐蚀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网络QQ、微博、论坛的表达平台为某些网络恶搞、网络诽谤、攻击所利用,西方意识形态依托网络强大的辐射功能,不断向人们灌输所谓的民主自由言论,误导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在是非黑白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发生过激行为。其二,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人格障碍以及青年学生中“宅女”、“宅男”族群的出现足以证明他们的网络行为存在着对互联网的不当使用和过度依赖,从而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和有失偏颇的价值观,甚至出现对现实社会诸如冷漠、焦虑、攻击、自卑、不信任等不良的社会心态的情绪体验。
(四)自我意识欠成熟导致的认知行为偏差
从青年学生成长现实来看,错误价值观、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主体能动性也是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明显,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也日趋增强,由于部分青年学生缺乏辩证理性思考,在个人发展中常出现极端情绪化和行为,如:注重个人感受,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唯我独尊”,忽略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勇于张扬个性,但目光短浅而狭隘,一旦受挫便不计后果、冲动行事,有时造成难以弥补灾难性的结果。“理想中的我是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一自我意识膨胀与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充分表明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仍然不够成熟,由于对现实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定位,继而产生一些错误的心理认知,极易陷入患得患失,纠结挫败的心理误区,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
三、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观和社会心态进行引导与施教
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将观念的树立、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和自我调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以青年学生为本,树立崭新的青年发展观
以青年学生为本,就是把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心态调适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就是应该充分尊重体现青年社会主体地位、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多种基本需求。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要不断解决青年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关乎其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如青年学生的入学条件、就业机会等青年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青年因面对各种文化困扰而难以确定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青年发展的文化性问题。再次,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即由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通力合作,在青年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获取求职信息、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心理危机、缓减和消除贫困状态等过程中积极关注,及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在主流思想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青年学生的成才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和引领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主题,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荣辱观、道德规范等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努力构建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过程中,让当代青年学生明白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取向,自己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解决青年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形势下纷繁复杂的问题,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升华。
(三)探索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学是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心,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青年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觉性,调控不良社会心态关键环节。因此,教育内容不能远离社会现实、脱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应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从思想和心理层面为青年学生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因为思想观念的困惑恰恰是诱发青年学生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不良社会心态的首要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要注重对网络媒体舆论的监控,注重网络舆情分析,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关注网络“吐槽”和恶搞后面的诉求,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具有时代性工作方法,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抵御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蚀,学会理性思考,去除学生群体中不良的社会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自我意识的教育,学会自我调适
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良好心态的形成有赖于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一旦自我意识出现混乱,个体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切合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因此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推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有缺限的或不健康的人格则可能推动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因此,积极促进平衡、协调而统一的自我意识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社会期待,有利于青年学生对世事中的不满、不平、不尽善尽美之处保持理性思维,泰然处之,在现实中遇到难题时,能主动进行沟通与讨论,不断自我调适,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防止极端化,暴力化,冷漠化行为发生,从而为促进青年学生尽早“社会化”打下基础。可见,加强自我意识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对预防不良心态的产生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1]王迎春. 社会转型期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因素及对策[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6):47-48.
[2]李伟,王桂菊. 转型期青年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 中国青年研究,2013,(9):91-95.
[3]李路路,唐丽娜,秦广强. 患不均,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