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媒体传播在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影视改编作品为媒介

2015-08-15李博谦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原著文学作品

○李博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视觉文化开始兴盛起来。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色。[1]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以学习文学史和研读主要的文学作品为主,教师教学以直接传授的方式为主。由于教学课程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量有限,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劳期,被动地学习。这些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需要我们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来打破。在新媒体时代,以影视改编作品为媒介进行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资源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大有裨益。

一、新媒体教学观念的改革

在现今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是新媒体带给文学创作的高潮作用(王干)以及作为载体的新媒体带来的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化(张清华)。这些研究侧重的是新媒体和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新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虽然广泛运用,但只是作为工具,并没有与课程内容本身结合,新媒体文学在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改善课堂氛围、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话剧,适于运用此种教学方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入了改编者的理解,适用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本课题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影视欣赏)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47.3%的学生支持教师采取影视欣赏的方式学习当代文学作品。他们认为,通过影视欣赏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概况,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而30.1%的人则认为研读原著对学习文学作品来说更加准确,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学习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容易被画面吸引,不利于发挥想象力,容易产生惰性的心理。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播放与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分析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从文本与影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怎样将影视改编作品向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延伸,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影视改编作品在教学中的功能。

二、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理念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众多,在中国当代文学两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中,“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小说题材丰富,适合影视的改编和再创作;“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西方理论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涌现出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人物性格迥异,适合通过影视改编塑造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二)课程形式的革新

在了解时代背景、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特别是改编的影视文学的赏析,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重方式以更好地明白理论的来源,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及文学作品的形态和内涵,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作家及其作品。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采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利用影视欣赏的媒介达到视觉教学的目的。从政治、经济等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影响以及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中,勾勒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并学习解读分析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与当代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的影视欣赏课程。

(三)打通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的界限

文学与艺术是息息相关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文学作品同样取材于生活,作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听、所闻、所思、所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以文字的形式形成文学作品,这本身就是对“生活”、对“艺术”的再次创作。20世纪,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成熟的时期,也是电影电视迅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第七艺术的影视与文学血脉相连,影视虽然因声像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但在创作理念、对社会生活的叙事与表达、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批评方式的建构上都与文学唇齿相依。[2]

三、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一)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当代文学所处的时期决定了它的创作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文学发展的特殊环境下,文学已成为社会变革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内容融入到社会的大发展中。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与时俱进,延伸文学的广度,深入挖掘文学与社会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文学与实际连接,扩大文学发展的范畴。

(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并观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开发想象,认真思考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作品的异同,探讨原著本身与影视改编作品呈现的灵魂是否相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情况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忠实于原著”型。这一类型的作品大多形成于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形成的精英文学是以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探求和审美性为原则进行创作的,坚持现实主义、冷静思考和批判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就改编影视作品而言难度较大。

二是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型。张艺谋就曾经说过:“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3]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与小说存在的差异,余华的叙述视角是相对客观的,而电影则是以主观介入表现方式叙述的,导演和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重新构建,体现了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失去原著精神和内涵的彻底改编型。电影是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类型,它的诞生带有明显的商业属性,创作过程摆脱不了商业化的干扰。如改编自陈忠实《白鹿原》的电影,失去了原著厚重的历史感,人物塑造也不如原著鲜活。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的中间部分,叙事过程无头无尾,电影的主题性模糊,叙事角度混乱,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对立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原著中的人物线索被切断,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的命运不知所终,架构也被完全破坏。

影视改编作品与文学作品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文字的形式讲述故事,而影视改编作品是通过人物的表演展现故事,相比而言影视作品更加生动、立体、直观地讲述一个故事,这也使得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更加鲜明、更加饱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影视改编作品达到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改编作品,要符合原著作者传达的精神,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明确多媒体教学(影视欣赏)的使用比例和根本目的,做到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研究。

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4]在视觉文化逐渐发展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改变,影视作品被逐渐引入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视作品毕竟不能与文学文本作品画等号,二者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影视改编作品虽然来源于文学文本,但影视艺术更是一种集文学艺术与大众艺术享受于一身的影像文化。[5]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清醒地把握教学方向,以影视改编作品欣赏为切入口,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有效率、有目的地学习当代文学课程。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吕,戴永课.课程的重构与教学的革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3]李尔藏.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M].北京出版社,1989.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

[5]肖智成.论影视改编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使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原著文学作品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拔牙
水家乡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