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文”的阳光充满语文课堂

2015-08-15杨晓梅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杨晓梅

(甘肃省临泽第一中学,甘肃 张掖7342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体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一般地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人文性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体现语文的价值。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用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末梢,要求学生照搬答案,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梳理和做题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既然人文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重视学生阅读文学经典

如何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儒雅的、心智成熟的人?阅读必然是一条捷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你吸收得越多,你表达的就会越传神。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阅读”是指阅读文学经典著作。就此我想到了温儒敏先生一个很精妙贴切的比喻: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我们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在如今升学、考试等诸多压力之下,阅读课逐渐被大量的习题训练取而代之,学生对于新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无暇顾及,阅读量少得可怜,阅读品位急剧下降。让文学经典回归学生成了当务之急,学生应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徜徉在文学经典的海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三、优化课堂教学,使之充满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展多方面对话的舞台,是人文性最集中的展现场所,离开课堂教学大谈建构人文性如痴人说梦。

(一)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

有老师认为,语文这东西老师多教一课或少教一课,学生多学一课或少学一课没有什么区别,语文成绩的提高还在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其实这种怠慢教材、轻视范文的看法是不妥当的。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背影》展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还有那体会深沉父爱的孝子心声。《小狗包弟》展现的不仅仅是巴金对小狗包弟的忏悔,还是他对自己投降行为的忏悔。

(二)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

郑逸农在《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说道:“作业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抽掉了色彩的花朵。”这真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工具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的写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如在《荷花淀》中,可设置作业——体会相似的两句“怎么了,你?”和“你怎么了?”的不同含义,让学生感悟相同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再比如学完了《不义而富且贵》,了解了孔子的义利观是富与贵必须合乎义,不义则不为。根据所学内容,可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题,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你会发现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还会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的作业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了人文色彩。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不要死守教材、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和感性的阳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