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015-08-15刘有余刁杰胜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专利大学生教育

刘有余,刁杰胜

(安徽工程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1999 年以来,我国大陆本科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93.7 万人增加到363 万人,高校教育已从精英转变向大众。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人数约占90%,[1]其培养目标是以运用专门的知识或技术于实践,以推进生产力提高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其外部表现是知识的运用,身份指向是工程师。[2]然而,当前国内大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并未成功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象牙塔”里缺乏应用土壤的理论传授同企业对人才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的欠缺,首先是国内广受诟病的“填鸭式”教育模式,[3]习惯于传授已知知识,扼杀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力和创业精神;其次,高校培养经费难以匹配十多年的持续本科扩招,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硬件条件有限;再次,当前高校在职称晋升中,过分注重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轻视教育教学成效,由此导致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不足。因此,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弱。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约为70%,[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补充和应有内涵之一。

一、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宣布中国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5]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这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兴趣班”,要面向全体学生;也不是“选修课”,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应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特别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实用教育,创新创业项目的选择,应结合专业应用背景,学有所用,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避免一切向钱看的实用主义。自2012 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是近年来面向本科教育覆盖面最广的项目,如安徽工程大学2012、2013、2014 年分别获得224、115、143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同时,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也积极出台政策进行资助,如2014 年安徽工程大学获得省教育厅资助350 项创新创业项目,惠及1108 名在校本科生。[7]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运行载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一)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基地

学科交叉与技术综合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有之内涵,如我校机械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大多融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学科技术。我校相关学院实验室均向参与项目的全校学生开放,经网上预约、登记进入,免费使用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一方面充分保障了项目实施条件,另一方方面也有利于不同学科学生相互交流,激发灵感。

(二)聘请校内外教师及专家为创新创业导师

组建创新创业本科生导师团队,针对项目特征选派合适导师,前期理论性研究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指导;对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进行后期市场开拓时,聘请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大学生,导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负责对研发方案可行性把关、运用的原理的指导、研究目标的审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步骤的审查,同时负责研究结果的评判及认定。

(三)以科技竞赛活动为平台载体

整合现有的各类科技竞赛项目,如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中国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以及省、校级及企业主办或资助的科技大赛,以其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并作为评断创新创业项目的平台,同时,也实现科技大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以网络论坛共享共用平台资源

网络的海量资源及便捷易用的特点,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8]高校网页可设立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项目为单位划分课题圈,开放式管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校内外人员均可注册登录。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信息共享、咨询指导、远程见面、经验交流、弱势帮扶、教育培训与政策发布等功能为一体,可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高水平、全方位、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论坛里辟出资料区,上传各类电子图书、工具书,供成员下载阅读;设立交流区,供会员学习讨论,交流创意。通过这种平台,可将有相同爱好的社会人员、外校同学联系起来,资源共用,相互提高。同城人员还可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特别指出,上述平台应能校内外共用共享,达到资源、经费和师资的最大化利用。目前校际壁垒依然坚固,主要原因是各单位和技术团队担心技术泄密,笔者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培育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知识,做好创新成果的保护,以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三、专利意识及专利知识的培育

2013 年中国专利申请量为世界第一,达82.5万件,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9]近年来,我国社会已经重视专利、肯定专利。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专利意识淡薄、专利知识匮乏,很少主动进行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创新创业成果应以专利形式予以保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专利宣传,树立专利意识

利用网络、校办电台、宣传栏、讲座报告、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了解专利、认识专利,学习专利申请的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参与专利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已成功申请专利学生的模范作用,通过事迹宣传、现身说法等形式,营造“专利不难,人人可参与”的申报氛围。

(二)开设选修课程,提供专业指导

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将“大学生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作为选修课,系统教授专利基本理论及申请方法,完善本科教育体系。建立专家库,吸纳包括本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进入,依托专家库,通过“一对一”的形式为学生开展专利研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炼技术创新点,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高级专家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做学术报告。建立“发明交流沙龙”,打破学科限制,各学院各专业学生可自由组建发明小组,以期优势互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争取社会赞助,为学生开展专利研究及申请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三)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专利研究氛围

结合市年度大学生专利大赛活动,开设校级年度大学生专利大赛,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围绕专利大赛,广泛开展创意征集活动、大学生专利产品展、专利知识竞赛活动,将理论上的发明创造和申报活动放到现实中来,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专利,体会“专利人人可为”,营造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灵感,以期新的创意、新的专利不断涌现。

总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应给予专利意识培育及专利知识教育应有重视。同时,大学生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应学会查阅资料,了解现有同类授权专利技术,避免低端重复研究,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四、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机制

优质创新成果在专利的保护下,要转变成现实生产力,还需建立完整的孵化机制。创新创业初期,大学生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存在生存和发展瓶颈,国务院要求:“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10]根据上述要求,各地建成了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毕业生自行创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可将孵化基地延伸至在校创新创业学生,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成果孵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创新创业辅导体系

组建专家委员会,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市场分析及创业企划书等进行评估,提供指导意见;支持引导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帮助提高大学生企业管理水平。在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审批、税费优惠审批等咨询辅导服务;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由辅导中心资深人员及成功企业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一对一”帮扶,提高创业成功率。学校科研资源对创业者开放,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和科技信息,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资讯信息及检索查询服务。

(二)探索孵化运行模式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特征及其参与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孵化机制。如针对参与型创新创业,可提供适合大学生自身的创业项目及产品,由其自己开拓市场;针对创意型创新创业,由大学生提出自身创意思路,经平台专业团队开发研究,共同实现创业目标;针对自主型创新创业,提供给有合作团队与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平台及专业的建议;针对指导型创新创业,创业指导老师给予大学生指导与培训,以协助其参与以上三种创业模式。

(三)制订规范的管理体系

健全孵化平台管理制度,制订入孵条件,公开入驻项目评估办法,完善入孵程序,公布扶持政策;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管理系统;设立扶持资金使用账户,确保资金用于落实孵化政策和提高创业平台服务水平;引导创新创业实体(团队)规范管理;成立孵化平台服务中心,设立固定服务场所,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登记代办、财务代理、开业指导、创业交流等相关服务;加强与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协助开展立项审核、风险评估、项目推广、创业培训等工作。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面向应用型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按市场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身潜质,并具备创业人才所需的素质,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创业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动的物质载体;专利意识及专利知识是保障大学生创新成果的法律武器;成果孵化机制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创新实践的摇篮。上述环节构成了完整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郑利华. 省属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1):136-142.

[2]赵庆年. 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47-152.

[3]王沂淼. 浅谈“填鸭式”教育[J]. 考试与评价,2014,(7):128-128.

[4]麦可思研究院. 就业蓝皮书:2014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经济日报社论.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EB/OL].[2006-01-09].http://www.most.gov.cn/kjbgz/200601/t20060109_27678.htm.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公布2014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2014-11- 06].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files/moe/A08_sjhj/201411/178161.html.

[7]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 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2014-12-26].http://www.ahgj.gov.cn/72/view/3055.

[8]金小方.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现状与网络类型[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6-138.

[9]任翔. 中国去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三分之一[N]. 成都商报,2014-12-20 (8).

[10]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1-5-31].http://www.gov.cn/zwgk/2011-06/01/content_1874998.htm.

猜你喜欢

专利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专利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利文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