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建构

2015-08-15曹慧敏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构新课程活动

○曹慧敏

(商丘市凯旋路第二小学,河南 商丘4760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个年头。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实践行动。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诉求,探讨新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建构的路径。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新理念指出,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新时期需要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但是,新课程实施十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理念吻合,为了进行“对话”教学,不敢进行必要的课堂讲授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原来的“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表面看来,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多起来了,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但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看,仍然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对对话教学的本质把握的偏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的教师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习惯于服从权威的老师唯恐自己的教学不符合新理念的要求,不敢对教材做过多的分析讲解,甚至发展为上课时让学生去“自主”、去讨论。一节课下来,教师问了诸多问题,但大多提问仅限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假问题,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虚假繁荣。这种假对话现象应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一是教师形成新型教学行为的文化准备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新型教学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进而实现教学行为的重建。这个过程,意味着旧的教师文化的消解与新型教师文化的建构,要求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个体的教育价值观,再把这种内隐的价值观转化为外在的教学行为方式。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形成新课程理念需要的角色文化认同,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对话者

新课标提出的教师是课堂实践活动的“对话者”这一理论,和传统语文教学中说的教师是课程的“讲授者”有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行为。在传道过程中,教师因为拥有知识的社会身份和传授道理的社会行为,成为传统课堂上当然的权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权威的形象得到强化,某种程度上,教师成为智者的化身。

1904年,语文学科开始从古代综合形态的课程中独立出来,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成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普通学科。在西方科学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现代小学语文课程,像其他学科一样,开始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把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注重整体感悟,转向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性分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小学语文教学在苏联文学课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建立了现代文“五段式”教学模式。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解题;介绍文章的作者以及背景;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讲解课文、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在“五段式”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的行为大多是对小学语文教材从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诠释,学生学的行为多局限于对教师条分缕析的理性内容的记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以知识的机械记忆为目标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被发挥到了极致。

2001年9月,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拉开序幕,至今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纷繁多变、急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让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素养,成为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这种新型语文素养,呈现出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以知识的累积为表征的授受式学习不同的样态。这种与新时期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素养,不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行为获得,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为实现与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那种传统的以授受教学为主的教学行为必须改革。新课标指出,对话教学是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以阅读教师为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实践活动的对话者。对话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活动,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完成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建构的路径

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以及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

要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如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行为的实施,意味着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讲授者的权威角色的消解,意味着以课堂民主和师生平等为标志的新课堂、新型教学行为的建构。对话教学是对话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就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共同探究,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层把握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新型课堂实践活动建立的前提,是教师对新课程对话教师理念融会贯通的掌握,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因为只有建立在民主、信任、关爱的基础上,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师生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反之,如果缺少了关爱与信任,就失去了对话的前提条件,更谈不上对话双方的心灵碰撞。基于对话教学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形象,平等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唯有如此,才会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对对话内容的积极思考。这种积极思维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内在认知模式的变化,实现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建构。这种主动建构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这种以师生双方课堂对话为标志的新型教学行为,对教师的对话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场。此外,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从各个方面丰富经验世界,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让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实现富有创造性的积累,实现对意义的自主建构。

(三)形成符合小学语文课程实际的教学行为

实现新课程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建构符合小学语文学科实际的教学行为。为此,首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出发,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对话。通过教师与文本、与教科书编者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把静止的文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对话,启发学生的合理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激情与创造力;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成为对文本的解读、创造的过程。这种以实践性为特征的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止的文本焕发不竭的艺术生命活力;这种以师生的生命感悟方式对文本的解读,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上焕发生命活力。

综上,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建构,应从理解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行为的要求入手,在此基础上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符合小学语文课程实际的教学行为。

[1]叶澜.重建课程教学过程[J].教育研究,2002(10).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3]吴子健.探究学习与教师行为改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02).

[5]李红恩.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08).

猜你喜欢

建构新课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