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途径探微

2015-08-15李征红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生

○李征红

(厦门集美中学 初中部,福建 厦门361021)

初中阶段课本所选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是当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常出现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规应试课。侧重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美和教学深度;另一种是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多媒体与表演齐飞,拓展与精深一堂”,重视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文言文基础学习俨然成了空中楼阁。

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理解落实有偏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简而言之,新课标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积累古代汉语知识,培养语感,即“言”的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感受古文化韵味,即“文”的目标。“言”教与“文”教本该是二位一体,不可偏废。

与此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标准: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对于以上两点要求,各省市中考试卷不约而同地将记诵积累和理解大意当作考试重点。不少省市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数年一成不变。因此,文言文常规课演变为常规应试课,文言文教学成为古汉语识词课、识句课。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文言文常规教学本末倒置,重“言”轻“文”。公开课教学盲目追求热闹、深度,操之过急,重“文”轻“言”。

综上所述,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尊重生命和教育的规律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言”教与“文”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何使常规文言文教学升级?把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高效利用,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培养兴趣,落实“言教”和“文教”。以下几点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有效地推进文言文教学。

一、组建四人学习共同体。老师单纯的讲授课,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小组学习团结互助,气氛轻松活泼,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四人小组的选择上既可以分层次精心搭配,也可以是座位随机固定搭配。组内四人编号,周一到周四确定固定发言人,周五随机。确保课堂自学时间,每个学生都既能有一家之见,又能在组内争鸣。这样的四人小组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互相督促、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每个学生动起来、学起来的老难题,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小组学习,落实基础。在新型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基础上,常用、用好小组学习无疑能事半功倍。

1.读实。读对文言文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古训。学术界颇有威望的周振甫先生也高屋建瓴地指出:“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

文言文的“读”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在初读环节先轮流读再齐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句读。翻译环节前提也是小组自主选择齐读或者轮读。两轮“读”基本上解决了文言文读准、读熟问题。这样低起点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为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础。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亦可读出美,读出趣。句式整齐,节奏分明的《岳阳楼记》《木兰诗》大可以放开让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情感起伏变化。对话体的《孙权劝学》《公输》分角色朗读,能惟妙惟肖再现人物面貌。

2.译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大多很浅显,翻译不考察词法、语法,以直译为主。为了与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以文言词汇积累为重点,要求学生对文言文做到能“逐字翻译”。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上,一线的语文教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而初中文言文授课效率低,症结又大多因为翻译的处理简单地停留在“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的填鸭式教学。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学生踮起脚尖跳一跳就能获得的知识,不妨让学生自己采摘。

在翻译环节,四人小组先内部轮流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即想办法解决。可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查阅资料,亦可请教老师。以内容层次为一个段落,每个段落结束,小组展示。过程中,老师强调、板书重点字词。如果其他小组有异议,可直接向展示小组质疑。短短的七八分钟内,四个学生组内完成了反复阅读、翻译句子,听、说、读都可以落实。这恰恰就是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组内外,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激发学习欲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需求,使文言文学中有思,思中有疑,辨中求进。翻译考查环节,也可以规避传统老师考查方式。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点兵点将链接选择提问对象。每节课五分钟复习时间,从学生最头疼的练习轻松华丽转身。

通过组内轮读、轮译、复习链接,让学生发现“我”,敢勇敢地站起来、敢大声地说自己的想法、敢大声质疑的课堂,避免了一言堂,让每个学生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课堂重要的一分子,不同层次的学生绽放出自己的精彩。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古今结合,灵动时尚与厚重并行。这样一方面能扫除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障碍——社会生活环境差异。还原情境,联系当下生活情境,学生自然能与文言文亲密接触,消除隔阂感。另一方面,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是文言文学习重要意义所在。

1.结合当下,走进文本。从学生实际,从社会新闻热点出发不仅能打通古今壁垒,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一见倾心的效果。古典的《记承天寺夜游》与现代流行的《月亮之上》相遇,“自由之上”“寂寞之上”“无奈之上”的主题就随着铿锵的节奏呼之欲出;《三峡》和《镜头下的中国》相遇,让学生以摄影师的身份审视三峡的山水,四季三峡各有千秋的美轻松被学生捕捉到;《陈涉世家》让学生从游戏环节、人物设置出发,研发一款以陈涉为主题的游戏……这样的设计立足文本,开发文本,比传统的翻译总结更能激发学生乐趣和热情。

2.追问深思,升华文本。文言文以精要而又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感情,滋养着一批一批的后来者。对文言文的追问,能感受古人情怀,提高审美品位。若结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样的追问,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

很多学生对“夸父精神”“愚公精神”精神实质难以产生共鸣,对“夸父逐日”的理解越来越倾向于自不量力,愚公的选择更是遭到质疑。对此如果追问学生:“和夸父同时代的人会如何看待夸父呢?”对于神话传说中深受九个太阳之苦,渴望征服自然的远古先民而言,夸父无疑是他们精神的投射和偶像。所以结合具体语境,夸父宏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就不难理解。学习《愚公移山》一文追问学生“你愿意做愚公吗?”学生基本上一致选择“不愿做!”“那么,你愿意做愚公的后代吗?”在争先恐后回答愿意后,在选择比较中,就能感同身受愚公忘怀小我,开辟新天地的豪情壮志和披肝沥胆的奉献精神。

《出师表》教学即将收尾时,追问学生:“如果你是刘禅,你会听诸葛亮的意见吗?”“诸葛亮知道不知道刘禅的态度呢?”“为什么还要写《出师表》?”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很容易和刘禅产生共鸣:文章太多的“诚宜”“不宜”,像极了爸爸妈妈的条条框框。在同刘禅发生共鸣的同时,通过换位感受《出师表》立场之难,用心之切。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有更深切的体会。

人教版初中阶段选的文言文要么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童趣》《孙权劝学》等,要么德高行正陶冶情操如《爱莲说》《陋室铭》等,要么蕴含家国情怀,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如果仔细涵咏都能找到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入点,找到“我”,与文本对话、在质疑和追问中更好地诠释文本。

四、整合课本,主题学习。王荣生教授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教材采用单元主题式编写。现代文能紧紧围绕主题,可是在现代文文言文混编的单元中选的文言文很多游离在主题之外。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课文包括《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选择的单元配套文言文则出自《世说新语》中言语门中的《咏雪》和方正门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七上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充满了趣味和感恩的校园生活,四篇现代文分别是《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相比温情的主题《论语十二章》理性的成分更多些,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即使是八九年级文言文单元,所选的文言文主题也相对而言松散。八上第五单元以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和古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为主题,编录了《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和《大道之行》,表现奇巧工艺的《核舟记》明显和其他篇目格格不入。八年级下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安贫乐道的自传《五柳先生传》,寓意知遇之难得的《马说》和勉励后生的《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文文体不一,主题各异,不能用统一的主题来限定。

1.归纳文言文主题,跨单元,跨年段智慧地整合现有教材。对此,可以把文言文整合为以下五个主题:一、山水主题,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二、劝说艺术,包括《孙权劝学》《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三、名家名篇,包括《木兰诗》《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生序陈涉世家》《出师表》《隆中对》《庄子故事两则》;四、修身做人,包括《论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五、寓言故事,包括《马说》《夸父逐日》《塞翁失马》《愚公移山》等。

这五大主题几乎贯穿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整合过后能有效地摆脱孤立割裂的文言文教学,使得三年六册的文言文教学连贯立体,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2.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主题式的文言文教学,是类文阅读的衍生。在对比总结和归纳中不仅能加深文本理解,还能总结出相同主题文言文写作特点和写作意图,同时又为同主题课外文言文学习理解扫清障碍。

劝说艺术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才智,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文化的魅力。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后,再次回顾《孙权劝学》《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自己讨论何为劝说的艺术。在讨论总结中,“现身说法”“以小见大”“设喻说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都会呼之欲出。再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教学触类旁通,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应用的过程。

在主题类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很多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小石潭记》和《湖心亭看雪》都属描山绘水佳作,景色描写清奇隽永,可是作者看到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大众追捧的名山大川,而是无人问津的小石潭、雪夜静谧的西湖。中国寄情山水的文章很多,可是这两篇既不同于《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热爱喜悦,又不同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明白豁达。如诗如画的美景没能打开诗人的心结,所以结果一个深觉“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另一个嗟叹“客于此”。究其原因,因为一生坎坷,离家失国的悲痛连山水也走近不了作者。

一样的教材,经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对文本对情感对作者的情怀都有更深的理解。既明确了山水主题文章的分类,又挖掘开发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让学生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组合升华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思考的“我”、发现的“我”,从平面的懂走向立体的懂。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老师必须有策略地选择教与不教。教是教会方法,不教是为了留出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小组合作、古今结合、主题整合都只是为了让文言文回归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途径,力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我”,在古今对话中找到“我”,在重新审视中培养“我”,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爱学、乐学的乐土。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学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会背与会默写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