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英美文学与影视欣赏结合的新模式

2015-08-15○张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弊端原著影视

○张 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有许多内容让笔者印象深刻,在讲授文本内容的同时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口语活动中发现他们也被这些内容打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以第三册第八单元There’s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为例,文章讨论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正如文章所言“人生的意义不只是工作”。

我们现在进行大学英语改革,首要目的是使学生习得语言交流的技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社会各界需要的更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能力、独立思想的高层次人才。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才能有同情,熟知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才能有同感。目前我校开设的拓展课程包括英美文学课和影视欣赏课,顺应了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但是两门课程都存在弊端,本文讨论的是把两门课程结合,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和最优化。

一、英美文学课的弊端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经济发展占主导的时代,学生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上的富裕。学生的目的性强,希望在大学中学到的东西能够直接应用到未来的求职和工作中,因此职业化英语受到广泛的追捧。而学习文学,耗时多,难度大,难以看到在未来职业中的实用性。因此不在少数的年轻人会问学习音乐、历史、文学有什么用,文学已经成为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眼中呆板腐朽的象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读书,更少的人选择读相对晦涩的文学名著。这就造成现在的学生普遍文学素养偏差,文学方面的积累较少。汉译本的文学名著学生们涉猎都不多,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本英文名著。

(二)缺乏适当的教材

开设选修课就会发现,可供选择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想要找到一本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却不容易。有的年代太过久远,对学生来说通篇生词,语法结构也不同于现代英语,无从下手;有的只有文学史,枯燥乏味;有的只有选读,缺乏背景。

我们需要的理想教材是集文学史、文学常识、社会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作品概要、作品选读为一体的教材。但是在学生的词汇量普遍较小的情况下,这一系列的内容教下来,学生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生词中,产生厌烦情绪和抵触心理。

(三)选修课的局限性

学生对选修课的期待是简单易懂、趣味性强。这就对我们选择合适的教材、作品产生极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又试图给学生涵盖尽可能多的内容,最终结果就是,学生最后只有非常模糊的印象,连“知”都未必,更不要提“识”和“欣赏”了。再者选修课课时较少,难以对目标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二、影视欣赏课的弊端

(一)教材重点的偏差

现有影视欣赏教材的重点多放在故事梗概、作品类型、导演及主演的介绍、电影的制作条件和背景以及主流媒体对该作品的评价、市场对作品的反应等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词汇较多,理解比较困难,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机会不多,对语言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影视欣赏课程应该明确课程的目的,即拓展辅助大学英语课程。所以教材和作品应以有益于学生的语言提高和文化扩展为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

如上文所述,现有影视欣赏教材的重点大多不在文化背景方面,而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欠缺的并亟待提高的。没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层面上,难以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对动作片的欣赏,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影视类型,人们往往因为其华丽的特技、大牌的明星、夸张的动作忽略了其中更深刻的内容,甚至认为动作片大都没有什么内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等方面。比如《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大量影视作品中有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存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影片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为他们欣赏其他影片打下基础。再如基督教作为对英语国家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其门派、教义、教规十分庞杂,在影视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呈现,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对学生理解影片,理解人物的思想行为大有裨益。

(三)作品选择的问题

在选择影视作品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选择符合下列标准的影片:首先,语言相对清晰规范的作品,尽量能够重现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惯用语和习语。其次,应该选择热门影片,这样能够保证影片及其相关材料的获得。再次是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具有看点和幽默效果的影片,学生会对这样的作品充满兴趣。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教材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作品的选择往往难以达到上述标准。比如《七宗罪》(Se7en)这部作品,虽然是黑色电影的典型代表,但是语言粗俗下流,内容颇多争议,就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

三、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由上述两点可以看出,英美文学和影视欣赏两门课程各有弊端。笔者在大量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与英语专业学生不同,我们并不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细读原著并具备文学分析和文学评论的能力。通过名著影视欣赏课,我们的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通识,对文学名著具有“快餐式”的了解是开设这门课程的最低要求。

基于上述目的,影视作品的优势十分明显。影视作品使原作变得立体,有了具体的声、像、特效、情境、配乐等,在享受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原著的情节、人物有较直观的认识。为了得到同样的认知,学生在阅读原著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部分文学作品还具有较大的语言难度,而影视作品就能规避语言方面的障碍,避免学生因惧怕漫长的阅读而半途而废。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影视作品欣赏是不能取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想要了解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对作品形成自己独特且客观的观点继而对作品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是不可能通过看电影获得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成为电影,不可避免的弊端在于,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要求,通俗化倾向较明显。在一百多分钟的时间跨度内呈现原著几百页的内容,影视作品显得太过仓促,必然会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我们看到的作品是结合了原作作者、影视作品编剧和导演三方之力的作品,一百个读者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导演编剧眼中特定的“哈姆雷特”。其弊端在于编剧和导演对于原著的理解和侧重点的选择会被强加给观众,作品的主题可能被歪曲,既所谓的“文本误读”。

二者结合,不可或缺的是对于原著的选读,与影视欣赏不同,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特有的魅力,在阅读的同时,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感受到掩卷沉思的快乐,体会到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形成对作品独特的理解,产生与作家跨越时间空间的交流。在影视作品的抛砖引玉下,阅读作品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此为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者结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很多名著经过多次改编,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从中知道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摒弃已经过时的语言,学习使用现当代的语言。这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增强语感,使我们的语言跟得上时代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结语

拓展课程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水平,拓宽知识层面,培养人文修养。将拓展课程中两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扬长避短,合二为一将能极大地发挥各自的优越性,达到拓展课程的目的。这一新的模式能帮助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虞建华,2002:8)

[1]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2]肖爱萍.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的融合[J]时代文学,2010(6).

[3]裴洁君.体育类院校英美文学课的弊端及其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

猜你喜欢

弊端原著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跟踪导练(四)
拔牙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弊端:历史的选择与再选择
影视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