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的研究述评
2015-08-15葛丽媛
○葛丽媛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新词语是语言文化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生活与文化。杨小平在《当代新词语研究》中说:“对新词语的研究,既有词汇学的价值,又有社会语言学意义。”[1]现今,对新词语的研究已超越了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价值,它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文化语言学的价值,可以是认知语言学的价值,可以是编纂学的价值,又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参考价值。以下从几个方面大致回顾一下。
一、新词语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宏观上看,新词语的研究经历了从本体研究到多角度研究的过程,从最初的研究某一新词语的具体现象到新词语与社会语言学、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国家新词语之间的对比等等,都是单一化到多样化的体现。1955~2014年,有关新词语的图书有760部、报纸310篇、学位论文502篇、期刊2539篇。
从微观上看,最早有关新词语的文章是1958年梁之乐《中国语文》第1~12期《不必害怕新词语用得多》,1962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了《新词语》,收录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报章杂志中常见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新词和新语。70年代至80年代,新词语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陈原先生出版了《语言与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学》,同时又发表了《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社会意义》一文,从一个社会语言学者的角度对新词语进行研究,运用了现场调查等实践的研究方法。1985年赵金铭在《语文研究》上发表了《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1988年沈孟璎的《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王铁琨的《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徐幼军的《新词语新用法与社会心理》等,都将新词语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联系密切,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比较深入。90年代至20世纪初,对新词语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词语与文化语言学又或具体到某个音节、某个语言现象。如王铁琨《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汤志祥《汉语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李润生《新词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等,有关外国新词语的研究,有英语、俄语、日语等新词语的研究。20世纪初至今,对新词语的研究依旧是热点问题之一,有关新词语的专著不断增加,如杨华的《汉语新词语研究》、陈建民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杨振兰的《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和亢世勇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等。在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的有关新词语的结果有8000条左右。这些,都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二、新词语的本体语言学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词语的界定问题
有关新词语的界定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最初对新词语的界定还是比较狭隘的,赵克勤《论新词语》中,对新词语的解释是指“解放以后产生的,也包括全国解放以前各解放区或根据地产生的新词语,以及全国解放后港、澳、台使用的新词语”。[2]进入新时期,对新词语的界定也越来越具体,范围越来越广,考虑越来越全面。亢世勇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资讯电子词典〉的研究与实现》中,对新词语的规定是“指1978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没有的新形式、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语文词语”[3]。田宇贺在《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了“在界定新词语的问题上,还应考虑新词语的称谓、特点和涵盖的问题”[4]。近些年的硕士论文中,对新词语的界定也有过热烈的讨论,有万媛媛的《2006~2010年汉语新词新语的传播学研究》、孙荣实的《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等。
可以说,对新词语的具体定义,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总结一下,大致有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新”的特点。新词语的着重点在“新”上,之前没有,后来出现的,之前有过,后来被赋予新的含义,表达一种新事物或一种新概念等等。其次是时间范围,一般人们能普遍接受的时间为20年左右。最后是被接受度,只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普遍接受和普遍使用才能算新词语。
(二)新词语的特点
早期,因为改革开放,语言的交流,新词语的数量逐渐增多。赵克勤《论新词语》中,对新词语的特点叙述是“简略语所占比例比较大;多音节词语增多了”。[5]伍玉蝉《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浅析》一文中,新词语的特点比较全面,主要有“外来词增多;港台词语大量涌入并与普通词汇并存;术语增多并趋于普通化;词群现象”。[6]苏新春在《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中总结了台湾学者研究新词语的特点,“确立新词语有明确的时间与地区界限,而不是以词源为标准;对新词语的‘描写主义’实录做法;大量收录专用术语”[7]。
前些年,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新词语的特征,如宋玲燕在《现代汉语新词语浅论》一文中叙述新词语的特征有“新词的创新性、新词的双音化和多音化、新词的口语化和形象化”[8]。王俊霞的《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从音节方面、结构方面、意义方面和来源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新词语的特征”[9]。邢璐《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特点探析》,详细地探析了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时性、敏锐性、广泛性、能产性、经济性、传媒的影响,另外还分析了它的语用特点。”[10]
近些年,新词语语音特征的研究突出,将新词语的研究细致化。如傅瑛《2006年汉语新词语探究》一文中对新词语的语音特征概括比较详细,“年轻化、口语化、形象化;专业词汇进入大众词汇;外语融入汉语;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仿词,在已有词语的基础上,仿造出类似的词语;简单化趋势”,[11]都是语音方面的特色。陈琳《浅析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分析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这20年间的新词语特点:“语音多音节化;数字缩略词和字母词增多。”[12]侯敏的《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从语言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新词语的特点。
(三)新词语的来源及途径
1.新词语的来源:新词语包含的范围很广,网络语、流行语、外来词等等都属于新词语的范围,因此它的来源也是很广泛的。对新词语的来源概括得比较完整的有傅瑛的《2006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具体有“港台词语、方言词语、外来词语、重新启用的旧词语、谐音数字构成的词语、字母词语、网络流行语”[13]。于学敬《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赵玉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初探》、张伟娜《2006~2010年度新词语研究》,都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可能性的来源。
2.产生途径:新词语的来源很广,因此它的产生途径也有很多种。具体来说,有新造词、外来词和改造词三种。如早期的赵克勤《论新词语》中,“方言口语、新生的书面语、外来语是新词语产生的三种主要途径”[14]。陈琳《浅析现代汉语新词语》,高桂英《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规范》等都提到吸收外来词汇、方言移入时产生的新词语、网络新名词、旧词赋新义、词语的移用产生的新词等都是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四)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从新词语的产生到发展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对其不断规范,才能保证它的正确使用。姚汉铭的《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中,提出“语言的规范标准是动态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规范化的新词语,必须符合以下的原则:填空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互补性原则”[15]。高桂英的《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规范》,强调了规范的四种原则,“超前性、明确性、普遍性、健康性”[16]。另外,规范化的手段是需要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压力,如刘瑞丽《新词语初析》中提到的立法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新词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将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同大量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联系起来。如陈原先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就对一些“文革”新词的产生从社会因素上进行了分析;王希杰《从新词语看语言与社会关系》,许之所、周莉《浅析2005年的新词语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共异》,韩惊鸣《从“打”字头新词语看词语演变与社会发展》,常青《2009年汉语新词新语社会语言学探析》等都将新词语同社会语言联系起来。
2.从社会背景、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现象的角度来分析新词语与社会的关系。如王琪《2006年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中,“信息化、全球化、娱乐化、世俗化、趋同心理等使得不同种类的新词语不断涌现”[17]。这些都是驱使新词语不断发展的因素。徐幼军《新词语新用法与社会心理》,从人们的心理出发,分析人们使用新词语的社会心理。又如宗守云《新词语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郭敏的《试论新词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栗应人《现代新词语的文化透视》等,深入社会内部,通过某一现象、心理、文化阐释新词语。
3.从新词语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新词语对了解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从2005年开始,国家语委每年发布当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家的关注。还有每年增加的有关新词语的图书、期刊文献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帮助人们更深地了解从新词语中透视出来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大量的新词语不断涌现,有关新词语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不断增加,但就对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是比较冷淡的。
首先从教学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教学大纲、课程规范、特色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胡倩《论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及其规范问题》,李必辉、王作新《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等。
其次,从留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兴趣度和认知度出发,发现问题,从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分析探讨了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如常志斌《留学生汉语新词语课的建设问题初探》。
在近年来的硕士论文中,对新词语与对外汉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二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研究进行调查分析;四是对教学提出策略及方法,如石宁《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新词语教学探究》、李琦《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赵玉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初探》、安璐《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研究》。
五、新词语的词典编纂研究
有关新词语的词典编纂,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1975~2014年,几乎每年都有2本左右。对新词语词典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相关的期刊论文98篇、学位论文56篇。如奚博先、鲁宝元主编的《新词语词典》,周荐主编的《2006汉语新词语》,侯敏、周荐主编的《2007汉语新词语》、《2008汉语新词语》、《2009汉语新词语》《2010汉语新词语》、《2011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的《2012汉语新词语》,刘海润、亢世勇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关外国新词语的词典有何兆源、陈楚祥主编的《俄语新词语词典》,张福基编译的《英语新词语词典》等。除了单纯的编纂,一些学者还将编纂思想融入新词语的研究,如李建国《新词语词典编纂的理论思考》、李行健《读〈新词语大词典〉》,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郭鸿杰,周芹芹《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特点—兼评〈新华新词语词典〉》等。
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对于新词语的研究,某一现象描写与解释比较多,对于整体的理论概括比较少,缺少一个整体的概念;研究的方法多是归类与分类,没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从部分来看,在新词语的本体研究中,所概括的新词语产生因素不全面,新词语的语法研究相对于音节与语义的研究比较薄弱,对新词语的溯源研究和文化语言视角下的新词语研究是相对较少的,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
还有一点,在新词语的规范问题上,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选词标准,如近些年来大量出现的一些网络语与流行语,从内容上看十分粗俗甚至鄙陋,对于它们的研究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还有待人们的深思。
[1]杨小平.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3]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资讯电子词典》的研究与实现[J].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2002(2).
[4]田宇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7(5).
[5]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6]伍玉蝉.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
[7]苏新春.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8]宋玲燕.现代汉语新词语浅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03).
[9]王俊霞.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10]邢璐.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特点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11]傅瑛.2006年汉语新词语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12]陈琳.浅析现代汉语新词语[J].说文解字,2008(3).
[13]傅瑛.2006年汉语新词语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14]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15]姚汉铭.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
[16]高桂英.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规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17]王琪.2006年以来的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