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
2015-08-15韩建奇
○韩建奇
(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学区,甘肃 天水 741300)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先天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和质量水平。一个没有遗传缺陷的人的素质是后天决定的,特别是与所受的教育关系重大。人的素质是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中逐步养成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多种品质和能力的总和,而这个总和中语文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语文素质教育既是一个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整体素质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文化品质素质教育的培养
文化学习素质就是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己会学的素质,换一种说法就是“学会学习”的素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文有工具性这一命题出发,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应该包括这样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工具;二是指导学生会运用工具进行语文实践。通过实践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如介绍字典等工具书的使用后,应该及时组织大量的“使用实践”,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后碰到的字词问题。再如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方法和思路,应该放手让学生到现代文的海洋自由翱翔。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学会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坏将会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应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遵守纪律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等。对于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人们早有共识,不再详述。
二、审美素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培养人格素质的特殊课程。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子,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之一。而以往的教学中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片面强化语文工具性,教学中知识至上,分析为主,淡化了美育教学要求,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知识教学,对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借助语文这个美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品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现在的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些篇章或对美好的事物追求,或对英雄人物歌颂,或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进行审美教育。
三、思维、交际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教学原则”强调,语文教学“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说,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能依据一定的思维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素质的培养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所谓思维素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素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素质的培养必须立足教学过程,依据思维规律,通过纵向拓展思路、横向深入探索、灵活转化问题等方式,使思维主体逐步形成,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际素质的培养有两个方面,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故称之为“表达交际素质”,它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各种交际等都离不开表达交际素质。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的适应力、竞争力、推动力等都需要靠口才加以展示,现代人才观认为,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口才已列为聘用人才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开放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明显增强,语言的交际价值日趋体现,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事业的成败。
一个人语文素质是以上三种素质的总和。其本质是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它是一种修养。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能说会写”。因此,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只要从观念、方法、思路上对教材建设、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机制等进行彻底改革,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约束,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