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教师公正的本质
2015-08-15杨海英
○杨海英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教师公正具有时代意义。
一、人本视角下教师公正的内涵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公正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观点较为丰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从公正概念的解读来讲,檀传宝认为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公平与正义[1]。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刘慧认为所谓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等利害交换的公正原则处理各种关系的善的行为[2]。从道德层面来讲,李亚辉认为教师的公正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按社会或阶级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合作者,处理好与校长、“教师集体”、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关系[3]。一线教师刘甜甜认为教师公正,从狭义上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公正的核心,满足学生被关注的需求又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4]。
笔者认为,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基于人本主义的立场,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权利、资源和机会采取一种妥善的调节和分配方式,使之有利于全体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伦理。
二、教师公正内涵的解读
(一)保障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通过与施行标志着国家要用法律武器全面保障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从学理上讲,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靠法律、政策和制度保证的。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公平,很难被量化。那么教育起点公平是否能代表教育过程公平呢?现在让我们聚焦一个教育场景。
以下摘自余维武先生《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一文,名为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
从此以后,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景象;教师与其他学生认真地上课,这些学生则各自做着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小说、看漫画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有时候在课堂上发出梦呓,惹得课堂上哄堂大笑。大家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一节课又一节课过去了,杨老师看着这些自得其乐的学生,心里无不愧疚地想:幸好学校最后还是会发给他们毕业证。[7]
从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形式上是在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可是操作过程中被剥夺了。我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孩子上了学,走进教室,我们就认为他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实并不是这样,由于任课教师操作上的失误,很可能使某些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比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完成昨天的作业,被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请到办公室去写作业,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再进教室上课。这种惩罚方式有效,但是以牺牲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为代价,是不应该提倡的。
(二)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配的公正在于成比例,不公正则在于违反比例。运用到人身上,即意味着公正在于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所谓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意思是,在相关特征上情况相同的人有权受到相同方式的待遇。例如,两个处于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如相同的受关注程度,同样的参与学习表达与交流的机会等等;另一方面,这意味着人若在相关特征上各不一样,则应受到不同的待遇。
下面摘自刘甜甜《做一个公正的教师》这篇文章中的一个案例。
师:现在请一位学生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听仔细,我们一起来当小评委。(指名一位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甲朗读)
师:他读得不是很好,我们听听小评委的评价,看看你们帮他找到了哪些错误的地方。(此时教师的脸上难免会露出焦躁不安。)
生1:他读错了一个字。
生2:他读漏字了。
生3:他读第二句重复了。
生4:他太紧张了,有点结结巴巴。
师:那就请你来读第一小节,千万不要和刚才那位同学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一位优秀学生乙,读得很好,教师露出满脸欣慰。)
师:你读得真棒![4]
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评价,甲学生只好默默地坐下,在整节课都有可能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甚至对其性格形成长久的伤害。乙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效果“真棒”。教师的评价激励了个别学生,但应尽量避免对差生产生更大、更多的负面暗示与不良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事先估计一下学生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叫一个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去回答,就会伤害他。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不是叫差生回答问题就意味着对他们的公平对待,而是时机要恰当。如果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三)关心和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1)每个加入实践或被其影响的人,对于所有人的类似自由相容的最广泛自由有平等的权利;(2)不平等只有在可以合理地期望它们将有利于所有人并且职位向所有人开放的情况下才是非任意和非专横。简称为第一正义原则——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正义原则——公平与差别机会。[8]
罗尔斯第二个次级原则,即差别原则。只有在合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才被允许,即社会在允许差别时,必须最优先地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即我们通常多说的“最小最大化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对西方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加强早期的教育,对天赋低下的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在保护由于种族、肤色、经济等原因而学业成就不高的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团体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笔者认为如今学生有以下两种不利情况。
1.家教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伯恩斯坦就着眼于因社会阶级的差异导致的语言编码的差异,认为语言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工阶层子女使用的语言与有产阶层子女使用的语言在编码方式上是不同的,一为“局限性编码”,二为“精致性编码”。[9]在学校教育中通用的语言属于精致性编码,这正是中产阶级子女熟悉的语言编码;劳工阶层子女因语言适应能力的低下,可能无法适应正规的教学,导致出身下层社会的儿童在学业中失败。伯恩斯坦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人在学校一般是“差等生”。
最明显的体现,一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城市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二是农村留守儿童。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9个突出问题,分别是: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2.多元智力的存在。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文中,加德纳指出人有7种智能,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0]。考试选拔,我们更多用到的是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拥有其他智能优势的学生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
这个理论有助于教师走出一个误区,学生成绩的好与坏不能说明学生智力的高与低。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一点当代著名教师魏书生就做得很成功,他自己评价自己说,我最大的优势就是做什么事都善于跟学生商量。这有利于形成民主、公正的班风。在他的班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闲置起来。因为每个学生都能在魏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四)更多理解学生眼中的公正
这一点源于笔者在自己教学中的发现。
那是一节英语自习课,笔者在讲桌上判作业,正在这时,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打起来了。其中一个男生刘某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面容呆傻,常常挂着鼻涕,但是脾气很拧。任课教师对他的学习成绩不做要求。另一个男生高某学习成绩极好,常常买试卷做,我误以为高某聪明懂事是可以同情刘某的,从而不和他计较。于是我直接把高某叫到讲桌前,并没有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用指责的语气告诉高某应该让着刘某。当时高某睁着两只大大的眼睛点头了,我以为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结果事后在我的课上,我发现高某一反常态,不再像往常一样专心听讲,总是有意躲着我。
这件事说明,孩子未必能读懂教师视界中的公正。教育学原理上说学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未完成性,一个是能动性。其中未完成性说明他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足够与成人视界交融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如今我们教师队伍普遍匮乏的就是教学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就是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11]。有实践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运用机械的普遍存在的原则去解决问题,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境作出决定。
三、从人本视角谈教师公正的价值意蕴
从人本角度出发去探讨教师公正,不仅是现代教师观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终极理想,从微观角度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教师公正的价值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公正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另一方面是班集体。对个体而言,教师公正是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催化剂。比如,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会助长其骄傲和浮躁的情绪,对后进生的不公正对待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积极性的发挥。对前者的溺爱,丧失其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后者的忽视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不公正的教师行为会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试想教师对后进生的不公正对待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其他学生,这就意味其他学生也会以自己不公正的方式对待后进生,而后进生会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以捣乱甚至更恶劣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学生。这样的班级会长期处于一种乌烟瘴气之中。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笔者很赞同这样一句话,教会学生做人胜过教会学生任何科学知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孔子认为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在家能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是在教师公正的行为中酝酿出来的。当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做到公正办事时,这种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价值观之中,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正如夸美纽斯所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除了践行公正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公正的人。
(三)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学生能够被公正对待,就会与教师建立有效的心理链接。这样会解决由于学生不能或不愿与教师沟通而使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6],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智能的培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毫不夸张地说班中的差生、问题学生绝大多数是与教师有沟通障碍的学生。那么就请教师们用自己的公正打开学生心中那把锁吧。
教师公正属于历史范畴。在古代等级社会,人格上的不平等使教育公正往往成为一句空话。现代社会则是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在今天,教师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正为实现教师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不断努力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1]檀传宝.论教师的公正[J].现代教育论丛,2001(05).
[2]刘慧.教师公正教育价值的现代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3]李亚辉.论教师教育的公正[J].科技信息,2011(14).
[4]刘甜甜.做一个公正的教师[J].中国德育,2013(21).
[5]《论语·学而》孙雍长译注本[M].高教出版社,2008.
[6]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3).
[7]余维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对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8]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华桦.教育公平新解[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0]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