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策略在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中的运用
2015-08-15刘宏川
○刘宏川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065201)
现代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如何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培养较高的学习能力,探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中去,是高等教育中最大的难点和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元认知理论和策略运用到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基础课,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语言问题,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一个具体的语言现象或者实际问题,学生常常一片迷茫不知所措;或者在一片混乱中慢慢摸,花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准确分析现象并找到需要运用的知识或者理论;运用理论进行正确而深入的分析也是学生面临的重大困难。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设置应用性实践项目,并在实践操作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益尝试。
一、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最早由弗拉威尔(J.H.Flavell)提出,指的是人们对思维、学习等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包括有关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两个方面的内容。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促进认知任务的完成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记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这一过程进行认知、调节和监控的过程。具有较强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目标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具备了较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恰恰相符。因此,近年来元认知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被广泛运用到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科教育、学习障碍学生转变等各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制定认知计划、监控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对应的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认识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了解元认知知识,在学习前根据学习目标、所用材料、自身特点等,选定对策,制定学习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和方法等,并预估效果;在学习中及时评估自己的执行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和预估,并根据监控结果对学习方法、策略等进行调节。能够较好地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学生就会成为主动、高效的学习者。
二、元认知策略在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是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应用性问题,进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讨论和作业,十分适合运用元认知策略对实践过程进行认识、计划、监控和调节。
(一)元认知认识策略运用
元认知认识策略一般包括对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和对学习策略的认识三个方面;在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的认识。教师在提出应用性实践项目后,需要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认识,认识和分析学习材料,根据应用内容或实践项目找到背后支撑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能对学习任务进行较为准确的知识和方法定位。如声母排列顺序的项目:“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这里的学习材料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而不是小学学习的声母,看起来是一个排列顺序的问题,但是学习任务是考查声母之间的内在深层联系,需要综合运用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相互关系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和总结分析。
元认知认识策略十分有利于学生迅速建立起应用实践项目和所学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问题的知识指向和难度,帮助学生确立下一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当这种认识成为习惯乃至自然,学生在面对实践项目或者其他学习任务时均能对任务形成要求、难度、所需知识定位等基本认知,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元认知计划策略运用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目标,选择策略、计划步骤、预计结果并预估有效性的过程。在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项目中,教师将这一计划过程明确出来,要求学生进行叙述或者分列,增强学生对实践学习过程的认识和计划控制,并养成习惯。如项目“同形同音词和多义词应用”中,学生的策略一般是使用“调查——归纳”的方法(指导中有提示),步骤一般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行例子收集——描写每个例子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归类——对照同形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知识进行合理性分析——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意见。”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明确和理顺这些步骤,并认识到其中哪些步骤存在难点,知道如何解决。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能够较完整地运用元认知计划策略,并初步形成自觉的元认知计划习惯,教师在指导时就可以用提示语来代替具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
(三)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策略运用
元认知监控策略是在认知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计划与不足,正确评估自己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并且及时评价活动效果。根据监控情况,对原计划中的方法、材料、方向、速度、顺序等进行变更或调整,就是元认知的调节策略。具体操作中,我一般采用从“教师主导监控”到“教师指导监控”,最后过渡到“学生自主监控”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监控意识,形成监控能力。如声母排列顺序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一般会对声母进行分组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描写的有效性和顺序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计划,舍弃有效性很低的发音方法描写部分。在各组声母的发音部位描写完毕后,引导学生对发音部位的思考方向和深度进行监控和重新评估,将思考的重点从各类内部的共同点调整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上来。
监控和调节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及时准确的监控可以带来正确有效的调节,而任何调节又都离不开进一步的监控反馈。恰当运用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有效和可控,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当前任务的高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三、运用元认知策略的启示
元认知认识策略、计划策略、监控和调节策略贯穿于元认知能力训练和形成的整个过程。对于一般的记忆、理解等知识性的学习来说,元认知策略也可以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但是由于记忆和理解运用的一般是感知、识记、理解等思维,元认知策略各阶段的实操性不够强,各阶段运用不一定完整,运用效果很难非常明显。但在现代汉语应用性实践过程中,主要培养和运用的使学生从具体现象或实践出发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过程较复杂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往往还要经历各种调查、分析、试误和证明或证伪的过程。在这种应用性实践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阶段性明显,便于引导和控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较强,对学习方法的关注和运用更容易形成习惯。具体来说,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应用性实践项目学习探索有以下启示: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元认知策略的接触和运用意味着学生对自身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深入认识和实践,引导学生从仅仅关注学习内容深入到关注学习和思维活动本身的规律,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根本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对本课程的应用性实践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各个科目及方方面面的学习活动均会起到方法上的积极作用,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真正形成自主学习。进行应用性实践学习时,运用元认知策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过程及要求有了明确认知,不必再依靠教师手把手地教,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从态度到方法上均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肖武云,曹群英.元认知策略教学与自主学习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3]刘艳,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述评[J].教育科学,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