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心理描写略谈
2015-08-15○宁珍
○宁 珍
(江苏省泰兴中学,江苏 泰州225400)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一直处在被矛盾重重包围之中。矛盾就像是我们的影子,一直伴随我们。人的一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矛盾。记叙文少不了描写,更少不了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几乎出现在每篇记叙文中。记叙文创作就是在蕴含矛盾的氛围中开始,在矛盾斗争中故事发展,在矛盾解决中结束。矛盾心理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它是一个过程,包括产生、斗争、消解。这里我重点分析如何写好矛盾心理斗争的部分。
一、病例展示
高中了,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我突然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好迷茫,我每天都为了考试而心慌,这些书不能不看啊,都是考试重点,怕自己考不好怎么办,考不上一个好大学怎么办,我知道不好好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但偏偏心中烦闷,看不下去。又担心同学不愿和我交往,可是又不愿意主动与人打招呼,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可是又担心适应不了,唉,我都怀疑自己人格分裂了,我该何去何从啊?好矛盾。
二、原因分析和纠错措施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病例中的情况呢?
原因分析:
例文中的作者刚刚步入高中的大门,面临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确实存在着诸多复杂矛盾的心绪。按道理讲,正在经历的人会赞同,经历过的人会回忆,没有经历的人会为他担心,这个角度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但是我们在读了他的文章片段后,并没有被作者内心的纠结、矛盾和不安打动。相反,波澜不惊的叙述,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我们都明白“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拖沓冗长,让人读来索然无味。
例文的主要缺点在于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心理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呢?
纠正措施:
(一)巧用反义词语,刻画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这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纠结心绪,反映在语言上,也应着力体现出文字的纠结感。那么,巧用一组矛盾对立的反义词语,不合情理的相斥搭配,形容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就会逼真细腻。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描写内心矛盾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多次运用反义词语组合,如下:
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
(节选自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吵闹”与“相爱”,“亲热”与“怨恨”,“沉重”与“轻浮”,“严肃”与“狂妄”,“整齐”与“混乱”,“铅铸”与“羽毛”,“光明”与“烟雾”,“寒冷”与“火焰”,“憔悴”与“健康”,“觉醒”与“睡眠”,这些本来都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反义词,被剧作家巧妙组合,创造新意,于是我们在这冰与火的纠结中,看到了罗密欧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感情,看到了朱丽叶须臾不愿离开罗密欧的“甜蜜的凄清”。
再看学生习作成功范例:我渴望被爱却又害怕背叛,我向往温暖却又畏惧冰冷,我期待活得淋漓尽致却又担忧到处束手束脚,每个人都在夹缝中,挣扎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我该怎么办?
这里巧用“被爱”和“背叛”,“温暖”和“冰冷”,“淋漓尽致”和“束手束脚”,“现实”和“梦想”,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心理脆弱、渴望被爱却又害怕伤害的中学生心理。
不得不说的是:运用这种方法不可单纯堆砌辞藻,更需要建立在词汇积累丰富的基础上。总之,找到恰当的词汇,巧妙地把看似矛盾又符合情理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现复杂的心理,这是个技术活,要开动脑筋,否则效果不佳。
(二)借用修辞手法,描摹矛盾心理
一段矛盾心理描写,如何给人留下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沐其情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把心理描写具体细致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借用修辞手法描摹抽象矛盾心理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先看几位名家运用修辞描写矛盾心理的案例:
1.方鸿渐洗了澡,回到舱里,躺下又坐起来,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难受。
(节选自钱钟书《围城》)
2.痛苦的抉择似一条苦难巷道,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节选自毕淑敏《我的五样》)
例1中,作者用“女人打胎”比喻方鸿渐此时受煎熬和矛盾的心理,十分传神,形象表现出了方鸿渐荒唐无聊,但又胆小怕事的矛盾性格。例2中,作者用“苦难的巷道”比喻痛苦的抉择,形象地说明了不得不做却又十分痛苦的矛盾抉择,一如我们脚下的路,尽管艰难坎坷但不能逃避,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修辞描摹心理时,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情境,人物的身份,这样才能给人具体可感的真实性。
(三)善用内心独白,吐露矛盾心理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病例中多内心独白,却不能打动人,关键在于:太表面化,多牢骚,抒情性不强,倾诉的意愿不够强烈。
学生习作成功范例:
想想自己,也是爱歌的,爱它的悠扬婉转,想要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唱给所有人听,大声告诉别人:“我能行!”可是,为什么我只肯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抱着小狗唱给它听?为什么只愿四下无人时,唱给我的鞋子听?我怎么了?
这是一个热爱唱歌,渴望获得别人肯定,但同时又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害怕表现不佳伤了自尊的人。这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内心独白把我们打动了,甚至你会惊呼“我也曾经历过!”当你的创作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时,你就成功了。
需要提醒的是:在运用内心独白,吐露心声时,一定要真诚,认真,有渴望被人理解的愿望,不要像发牢骚一样,一股脑全倒出来,拖沓冗长,不但不能引人共鸣,还会起到反作用。
三、病例纠正和小结
借用第一种方法病例可部分修改为:
随着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的结束,对高中生活的新鲜好奇早已被紧张和不安取代。我常觉得不可一世,又妄自菲薄;我渴望敞开怀抱与人交往,却又封闭内心,压抑情感;我渴望大方地与异性交流,又羞涩地匆匆溜走,就这样在努力与懈怠中,欢喜与失落中,慰藉与责备中,期待和绝望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借用第二种方法病例亦可部分修改为:(以比喻为例)
1.此刻的我如同那个阴暗狭小的角落,渴望被明媚的阳光照耀,却又担心这阳光太刺眼会把我暴露得一览无余。
2.此刻的我如同那无尽的波涛,时刻阻隔着船行,却又在船过时重新流向船行的方向。
借用第三种方法病例可部分修改为:
我反复在心里念叨:“不负如来不负卿”,唱尽所有爱恨纠葛,唱尽所有生死纠缠,集权力与才华于一身的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慨叹;“世间安得双全法?”他一生都在穷困喇嘛的儿子和最为尊贵的活佛的身份间游离,他一生都在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度过,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这和我现在所处的状态是何等相似!
上述方法在我们写作时不是割裂开来的,往往都是综合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