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研究
2015-08-15景智明
○景智明
(庄浪县水洛中学,甘肃 平凉744699)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赏析文学作品,能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我精神世界”。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入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其目的是“从阅读教学出发,服务于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课改在不断推进,然而,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情况大相径庭,突出且集中的表现是:
一、就学生而言
1.语文阅读教学用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进而造成学生机械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式,陷入单一、概念化的泥潭。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兼备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且每个答案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鲁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和闰土不同的变化,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的农村日益衰败、日趋破产,从而揭示出广大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艺术形象,意在映衬闰土。可是,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杨二嫂这个人物,照搬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向学生传达曰:“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所以用了漫画的笔调,绘其形,摹其声,然而作者对其处境也是同情的。”根据这种说法,杨二嫂似乎是个反面人物。对这样一个人物,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其实,杨二嫂和闰土一样,“二十余年”后,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她“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可见她原是很本分的;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这只能理解她生得标致,别无他意;至于“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更不能理解为她本人有什么过错。可“二十余年”后,她变成“细脚伶仃的圆规”,竟“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还借口有功,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不难理解,杨二嫂这种变化和闰土的变化一样,也是那样的社会造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能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题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忽视了基于文本的阅读技巧的讲解和指点,使学生没有具备独立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审美趣味得不到提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受自身素质、家庭教养、社会环境及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太好,甚至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主阅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较低;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有些教师以讲解分析为主,包办一切,一个劲地分析课文的微言大义,肢解课文;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表达,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机会。至于课前预习、课中思考,不少教师多是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很少教给学生预习、思考及发现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阅读活动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分析,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失去了兴趣,所以没有具备独立阅读和分析的能力。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当学生问到“狡猾”一词的含义时,有的教师只是说“调皮机灵”的意思,却不做任何学法指导。其实,“狡猾”的本来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在这里属于“贬义词褒用”,是一种风趣的说法,用作褒义,是调皮而机灵的意思。也就是说,“我”用儿童聪明调皮的眼光发现,蔡老师是爱我们的。这样使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语言,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的形象,也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极富表现力。
二、就教师而言
由于知识储备匮乏,导致在教学中吃不透教材,只能恪守既定的教案、死抱教参上课,成为教参的“二传手”和“搬运工”。面对近年来广受质疑的语文阅读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也知道种种弊端,但是教师文学理论知识的贫乏,导致在教学中吃不透教材,课堂上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只能恪守既定的教案、死抱教参上课。《故乡》结尾中写道:“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那么,这里“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别人”是代指谁呢?文章说得不明,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辛苦恣睢是指杨二嫂”,毫无疑问成了一切教师理解“别人”的标准根据。但是,当我们真的本着“学则须疑”的精神,仔细推敲一番,就会发现“别人”并不是指杨二嫂!“恣睢”是什么意思?课文下边的注释说:“【恣睢】放纵,凶暴”。什么是“放纵,凶暴”?难道一个小小水乡的豆腐西施的生活竟然可以用“放纵,凶暴”来形容吗?其实,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将这个词放到原文中瞻前顾后,它的陈述对象其实非常明确。这个“别人”,绝非杨二嫂,也并非别的什么人。他指的就是作文时正“放纵”、“凶暴”的政客和军阀。
新课程体系诞生后,新课程走进了学校,教师们发现新的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课文后面的注释短了,训练题“撤”了,更“要命”的是,教师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参”,顿时觉得没了主心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教材中多了许多“留白”,为教师留下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不知道在这个空间里做什么。多年依纲靠本教书的教师,忽然觉得没了抓手,面对新课程,教师的劲不知该往哪儿使。眼下,新课程空间的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丰富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文学理论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学习,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就课堂而言
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流于形式,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在一定意义上,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一位老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生4(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5: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看电视也是学语文啊!同学们明白了吗?
“渔翁真的是在钓鱼吗?”这个鲜活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这样的对话学生会明白什么?能明白什么?很明显这位老师的课已经游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说对话是无效的。诸如此类的无效教学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的存在,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成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是多媒体的滥用,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实物化,实际上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象化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时间和兴趣。随着教学设计与研究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和不足,如果过多地介入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反而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甚至是弊大于利。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听潮》一文时,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时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朗读全文的磁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展示板书。在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始终是以多媒体的展示代替文本的解读。《听潮》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以自身的感悟领略大海的美。其内涵不是我们能够用简单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所能代替的,它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反复揣摩,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作者在文本中生动的语言描写来“感”来“悟”大海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来体会作者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结合的艺术。而上述这位教师仅仅是为了追求多媒体效果,忙于操作各种多媒体设备,自己不读课文,学生不读课文,让画面、音乐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最终只能留给学生的是几幅画面,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时间和兴趣,对课文的内容毫无印象,更不用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象化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现代对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阅读意义决定了学生、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这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语文教育效能,改善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