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15周维纳
○周维纳
(甘肃省景泰县第一中学,甘肃 白银730499)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很大比重,同时,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其教与学的难度最高。因此,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而在传统语文诗词教学中,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古诗词鉴赏教学逐渐模式化:文体介绍,作者介绍,背景简介,语法讲解,逐字逐句翻译,主要内容概括,艺术特色分析,名句名篇背诵……几乎成为每堂古诗词鉴赏课的必有环节。这种教学策略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忽视诗词本身的优美与风雅,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漠视学生的个体审美需求。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化、功利性的教学将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当前浮躁的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肯静心研读经典古诗词,难以涉猎相关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逐渐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甚至望而生厌。古诗词课堂教学出现恶性循环,成为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
鉴于此,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一、诵读感知为经,鉴赏方法为纬
教学方式的革新,其根本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传统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材编排一首诗一首诗往下讲,不注重对鉴赏方法的归纳总结;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预设的问题迫使学生分析诗歌,忽视学生的自主感知;有些课堂虽然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但因缺乏明确而有效的引导,从而使朗读成为无效的教学环节……要改变模式化教学方式,首先要树立诗歌教学的正确理念——诵读感知为经,鉴赏方法为纬。
诵读感知是诗词鉴赏教学的手段更是核心,从古至今,诵读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耳熟能详的语句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感知应贯穿于教学始终,按照不同阶段的需求而有各自的要求。一般而言,在教学中对一首诗歌的诵读,我们分为初读——听读——品读——背诵这样几个环节。
初读要求学生能流利地、一字不错地朗读。听读,要求学生通过听老师或名家示范朗读等,对诗歌情感基调获得初步的感知。品读,是对诗歌进行赏析后,学生深入了解了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读诗词。背诵,是诵读的结果。很多老师在教授古诗词时逼迫学生去背诵,使学生痛苦不堪。其实这一过程应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强求。熟读,自然成诵。
诵读感知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重心则是要教会学生鉴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课堂是以完成篇目教学为目的,老师很少去总结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而这也是导致学生鉴赏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有全局观,要整合教材内容。如我们可以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古迹·其三》《马嵬》这几首诗词整合成专题——怀古诗鉴赏,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强化鉴赏方法的学习。比如,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系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全面涉及、详细讲解和多方位熏陶,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明显的提高了,并且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古诗词,参与课堂合作探究的劲头更足了,创造分享的热情更高了。
总之,诗歌鉴赏教学一定要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归纳鉴赏诗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赏读。
二、自主品读为主,有效引导为辅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诗歌是诗人个性情绪的外化,对诗歌的解读和鉴赏教学,更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当然,个性化、自主性并不是放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有效而合理的问题进行引导赏析,与学生的自主品读相辅相成,从而实现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高效。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大量资料,而学生很少占有或完全不占有,这种不公平很容易造成教师一人“满堂灌”,课堂很难有“生成”。因此,学生的自主性,首先应该体现在预习阶段。预习不能仅仅是读几遍课文,也不能是盲目地搜集资料。教师要做有效引导,例如可以设计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或弄清文学(文化)常识,或查阅一个典故,或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在学一首诗前就有探索、发现和收获。但应注意,此类题需紧扣所学内容,难度不宜太大,以免预习负担太重;但又不可太简单,以免学生失去探索的欲望、发现的惊喜和收获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李煜生平、李煜主要作品、李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学生充分占有资料,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在课堂上主动探究问题。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应该注重课堂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教师主导性的根本,也是实现学生自主性的保证。
如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所谓浪漫主义风格,即“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一风格?
学生以此为契机,通过自主品读,不仅自主疏通了诗意,而且能够不断发掘诗歌中围绕“梦”展开的精彩描写,从而体会到诗中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笔法,更体会到诗人的精神高度。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而且懂得了鉴赏古诗词的角度: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技巧,积累了鉴赏方法。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三、教材篇目为体,课外资源为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习诗歌更应该拓展课外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篇目,我们应以教材篇目学习为基础,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适当进行课外资源的拓展延伸,将课本所学与课外应用紧密结合。
具体而言,可分为比较鉴赏和延伸补充两种方式。
比较鉴赏,是通过选取与课本篇目有相关性的诗词篇目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或鉴赏手法的进一步掌握。
例如教授杜甫《蜀相》,就可以选用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比较赏析,两首诗描写对象虽相近,但用情程度别之天壤,一“诗圣”一“诗人”,不言自明。
还可以用课外资源对课本篇目进行延伸和补充,如教授李煜《虞美人》,可以选取李煜前期作品,让学生不仅对李煜前后期创作风格有全面了解,也能明白“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选取22首诗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选编了30首古诗词。52首诗词在高中诗词学习中显得微不足道,因而,适当的课外资源的拓展既能补充数量的不足,也能加深对课本篇目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虽为难能之事,但只要我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理念,采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沃土上,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