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我有新招
2015-08-15华罗韦
华罗韦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通过提升识字兴趣,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也已经成为教材编写者和众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而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初入学堂的孩子对汉字感兴趣呢?近两年,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趣且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成文与大家分享。
一、看我“变变变”
如果能把识字教学与“变魔术”相结合,教学一些字形相近或是可以拆分的生字,学生们在感兴趣的同时又记住了生字,可谓一举两得。教学《秋姑娘的信》时,绿色通道里“裹”字,笔画多,结构复杂,用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都不太好识记。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首先出示“衣”,在学生面前煞有介事地晃了晃,问道:“这是什么?”“衣”。再出示“果”,又问道:“这个呢?”“果”。随即,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仿佛真的是在看魔术表演。我拿起一把剪刀,把“衣”字从点横下剪开,分成两部分,然后说:“小‘果果’,咕噜咕噜快进来!”“哇,好神奇呀!”小朋友们个个拍拍掌欢呼。别小看这拙劣的魔术,学生们可喜欢了,记得可牢了。从这以后,我经常做做“教具”,带着学生“变魔术”。
在教学《识字1》中的“奏”字时,我先给小朋友看了“春”,“春”的日字底是活动的,能抽拉,抽拉条上还写了一个“天”,我用课本盖住“日”,小朋友们大喊一声“变”,我拉动纸条,“日”变成了“天”。小朋友们兴奋地发出尖叫,我又趁热打铁,请小朋友跟读顺口溜:“春”下“日”字变成“天”,就是“奏”,“吹奏”的“奏”。就这样变着变着,孩子们也学会了变魔术,班级小朋友识记形近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我来“找源头”
汉字由图形变成笔画,象形变成象征,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如果能展现汉字的发展演变,便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字的表音功能,让汉字笔画中一些隐晦的表意、表意功能再现出来。例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中的“紧”字时,既要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糸”,又要识记并书写这个字形相对复杂的生字。如果仅仅是采用数笔画的方法,不利于记忆。于是我查找资料,出示了“糸”的甲骨文,让学生大胆猜测绞丝底是什么意思,再出示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直至今日的“糸”,帮助学生了解带有绞丝底的字大多跟线有关。学生看得兴致盎然,在感受着汉字的内涵极富魅力的同时,也记忆了生字。自那以后,对于笔画繁多的字,我常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囊”,我启发小朋友观察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大口袋,里面装满了东西。我就告诉他们“囊”就是口袋或像口袋一样的东西,如“胶囊”、“胆囊”、“气囊”。这种再现古汉字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字义。
三、老游戏新玩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记忆力强,但字学得快,忘性也大,此时,巧妙地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关于识字游戏,有许多老师创编了新颖有趣的游戏,这里我想谈的是“老游戏新玩法”。
我把大家熟知的“开火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首先是“开马车”,老师出示字卡的速度较慢;紧接着,“开火车”,老师出示字卡的速度加快了;再接着,“开动车”,老师出示字卡的速度更快了。最后,提高难度,开“组词列车”。四轮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练了一遍。学生们沉浸在开车的喜悦中,尤其是开上动车也没有出差错的同学,更是斗志高昂。还有一个游戏是“小考官”,我把老师考小朋友改为小朋友互考。被选上的小朋友胸前贴着上岗证——小考官,一本正经地发问:“我是小考官,谁敢来挑战?”大家异口同声:“我敢来挑战!”然后,小考官手执小棒随机抽查屏幕上的生字,全部答对的小朋友,小考官会说:“恭喜你,顺利过关!”这个游戏,操作简便,孩子特别喜欢。他们都渴望去挑战小朋友,赢得小考官的肯定。我认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游戏并不一定要准备很多教具,只要可行,学生们乐于接受,能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就是值得推广的好游戏。
总之,就识字教学而言,有效、有趣、可行的识字方法,能尽快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唯有这样,才能将《新课标》提出的多认少写、提早阅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目标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