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2》中语码转换的动因及语用功能
2015-08-15○周聪
○周 聪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10)
一、引言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在第二季中,吴镇宇和儿子Feyman之间普粤英的交叉使用显得独具特色,本文试图从语码转换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其语码转换的动因和语用功能。
语码可以是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说话人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代码的语言现象。
二、关于顺应论
在人们进行口语交谈的时候,语码转换看起来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其实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需要探索,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语用学家Verschueren中提出了一个语用学研究语码转换的模式。他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于国栋(2004)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该模式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或接近某个交际目的。其顺应包括对社会规约和语言现实的被动顺应,和对心理动机的主动顺应。
三、该节目中语码转换的动因和语用功能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是双语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在双语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总是随着交际环境或者交际对象的变化转换语码。该节目最具代表性的是吴镇宇和Feyman之间的对话。下面将根据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对其进行分析。
(一)语码转换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针对社会文化。在节目中,吴镇宇父子的语言包括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如:
例1:吴镇宇:Feyman,我哋换件T恤好唔好?你可以翻房自己换衫。(我们换一件T恤好不好?你可以回房间自己换件衣服吗?)
使用普通话有两个原因:第一,该节目是大陆的综艺节目,大陆观众绝大部分听不懂粤语,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势必不能以粤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第二,其他四组家庭包括黄磊、陆毅、杨威和曹格,前三个人都是大陆人,曹格虽然是祖籍客家的马来西亚人,有一定的粤语能力,但终究不是主力。这两个原因决定吴氏父子在节目中大量使用普通话。这是对大陆语言习惯这一大语言环境的顺应。
(二)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指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于国栋认为,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一是某种语码的词汇缺失,二是两种语码的词义不对等。该节目主要表现为语码的词汇缺失,主要体现在Feyman身上,在香港富人家的孩子都会在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校学习,所以首次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是以英语这一语码形式出现的。所以在节目中使用英语的频率最高。如:
例2:大家收拾各自的行李准备到天坑村。
Where is my luggage?(我的行李哪去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受从小的教育生长环境影响,很多东西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以英语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就算后来知道了普通话或粤语怎么说,但在脑子里还是英语优先。
(三)语码转换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指说话者在口头交际中转换语码背后的动机和意图。在交际中,人们就会根据具体情况,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使用。吴氏父子通过语码转换,实现了他们的多种心理动机,如:转移话题,拉近距离,更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等。如:
例3:第一期Feyman在喂小鸡。
吴:Don’t waste the food.Can you?来,你过来。
F:Where’stoilet?
在这里,吴镇宇叫Feyman过来的时候最后的指令用的是普通话,Feyman回答的则是英语,目的是逃避不要浪费粮食这个话题,虽然也不能排除他确实是想去厕所。
例4:正在吃晚饭,Feyman哭了起来。
吴:不习惯吗?一天都不能习惯这里吗?
F:我要睇电视。(我想看电视。)
吴:你要睇电视啊,呢度冇电视啊!(你想看电视啊,这里没有电视啊!)你不需要看电视啊,因为你在电视里啊!
在这里,Feyman开口说粤语,吴镇宇也转换成粤语,但是最后转成普通话,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可以得出此次语码转换是为了达到让其他人也能听懂的目的。当时一起吃饭的还有杨威父子,吴镇宇想要其他人帮助一起用这个理由安慰Feyman“杨阳洋,你要看电视吗?”“不要啊,因为我们本来就在电视里啊!”虽然Feyman没有立即停止哭泣,但是吴镇宇的语码转换,说明他拉近距离这一目的。
例5.Feyman掉进水里,额头受伤了,吴镇宇赶过来,刚开始说普通话,然后看到Feyman在摸伤口。
吴:你冇摸你伤口啦。(你别摸你的伤口了。)
人们在发泄感情时,往往会选择熟悉的母语。吴镇宇看到Feyman摸额头上的伤口,因担心会引起感染,所以就很心急地冲Feyman喊。在该节目中,吴镇宇开导或教训Feyman时一般会用粤语,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6:第九期,爸爸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饭。
F:Idon’t like you break it.
吴:你要什么?
F:……
吴:你咩意思啊?(你什么意思?)
F:I don’t like you break it.
当时他们用的筷子是连在一起的,吴替儿子掰开了,但是Feyman想要筷子连在一起,说“Idon’t like you break it.”但是吴没有听清楚,又问了一遍,这次Feyman保持沉默,接着吴转换成粤语语码问,希望能够用这一熟悉的语言去问儿子要干什么,但是Feyman这次没有跟随爸爸一起切换到粤语模式,依旧重复第一句英语,最后,吴是靠多多的翻译才理解了Feyman的意思。虽然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交际,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采取的交际策略即语码转换。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心理动机的不同,交际者会进行语码转换,顺应心理动机。
四、结语
本文以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对象,即社会规约、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对该节目中吴氏父子的语码转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些语码转换的动因及语用功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码转换是人们常用的交际策略,但这种策略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1]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 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3]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4]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5]余璐璐,林立红.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顺应性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