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公”、“婆婆”的文化内涵

2015-08-15方艳霞周晓辉

语文学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引申为公公媳妇

○方艳霞 周晓辉 袁 媛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公公”、“婆婆”名称的来源

(一)“公公”名称的来源

《说文解字·卷二上》:“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公的本义就是公正,如《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意思就是:用公正清除私情,人们就会信任归服。后来由公正引申为公家,如《诗·幽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而把三岁的大猪献给公家。后来又由公家引申为公共、公开之义。后来,公被借作古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处于五等爵位之首。可见,在周代,公是西周王室高级贵族或者官员的称呼,如周公、召公、毕公,后来又引申为先秦时诸侯的通称,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公又由最高爵位名引申为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设三公六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最高军政长官。汉武帝时废去太尉一职,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与大司马仍合称为三公,仍然是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又由爵位名、官职名引申为对普通男子的尊称(特指对老年男子),《方言》卷六:“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冯公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冯老先生。后公由对人的尊称引申为旧称亲属中的尊长(父祖),如《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战国策·魏策一》:“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这两处公皆指父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卢文昭注曰:“案:祖父称公,今连祖姓称,故云嫌有所涉。”此称祖父为公。综上,公的意义由公正假为爵位名、官名进而引申为对一般老年男子的敬称,后来出现的“公公”一词最初就是对老年男子的敬称。古代对年长的有一定地位的太监尊称为“公公”,也可称祖父或先祖。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出《训女》:“吾家杜甫,为漂寒老愧妻孥,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这是南安太守杜宝的话,自称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因此称杜甫为“公公”。也可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公”。《三国演义》第八回:“老夫不敢有违,随引貂蝉出拜公公。太师道:‘今日良辰,吾即当取此女回去,配与奉先。’”奉先即吕布,是太师董卓之义子,故貂蝉称之为公公。“公公”后来就由对老年男子的敬称变成了对丈夫父亲的专称。

(二)“婆婆”名称的来源

婆是一个从女波声的形声字,古代称母亲为婆,《广韵·戈韵》:“婆,老母称也。”如《乐府诗集·折杨柳枝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儿孙抱?”这里的婆即指母亲。再如《魏书·汲固传》:“(李)宪即为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北朝人把父亲称为郎,把母亲称为婆。后来,婆也可指妇称丈夫的母亲。《玉篇·女部》:“婆,婆母也。”婆母就是丈夫的母亲。再后来,婆成了老年妇女的通称。《集韵·戈韵》:“婆,女老称。”《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谓之薛婆。”胡三省注:“俗谓妇人之老曰婆。”后来出现的“婆婆”一词就是对老年妇女的通称,也可指祖母,如《说岳全传》:“你在家中,须要孝顺婆婆,敬奉母亲,照管弟妹,用心读书。牢记牢记!”这里的婆婆就指祖母。也可指妻子,如《元杂剧·陈州粜米》第三折:“老汉只有一个婆婆,早已亡过,孩儿又没,随处讨些饭儿吃。”这里的婆婆就指妻子。也可指妇称丈夫的母亲,“公公婆婆”的称呼见于文字,始于元代高明的《琵琶记·蔡母嗟儿》:“公公婆婆,媳妇便是亲儿女,劳役事,本分当为。”后来,“婆婆”就由对老年妇女的称呼逐渐演变为对丈夫母亲的专称。

从“公公”、“婆婆”的来源可以看出,“公公”、“婆婆”皆是由对老年人(老年男子、老年妇女)的敬称逐渐演变为对丈夫父、母的专称的,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公、婆最初可以指称父、母,后来也可以指妇称丈夫的父母,这就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对媳妇的一种传统要求,那就是《礼记·内则》里记载的媳妇对待公婆要“如事父母”,体现了中国家庭传统的孝道。众所周知,婆媳关系向来是一大难题,所以有人分析婆的字形时就解释道婆里面的波不仅表音,同时也兼表义,“婆婆”就是容易挑起家庭风波的女人。其实,还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婆婆”就是拥有一颗“波心”(像水波一样平静、包容的心)的女人。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公公”能够做到最初的公正,“婆婆”能够拥有一颗“波心”,媳妇能够对待公婆“如事父母”,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其乐融融。

二、从“公公”、“婆婆”名称的演变看时代的发展

(一)反映了“优生优育”观念的发展

丈夫的母亲今称“婆婆”,丈夫的父亲今称“公公”,而先秦时期则称为姑和舅。《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舅便是公公,姑便是婆婆。实际上,姑在古代除了可以指婆婆,也可以指姑姑和岳母。《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妻之母为外姑”。舅除了可以指公公,也可以指舅舅和岳父。《尔雅·释亲》:“母之晜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这种称谓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在古代社会,表亲婚是十分普遍的。如表哥娶了姑姑家的表妹,那么姑姑便成了岳母,如果娶了舅舅家的表妹,那么舅舅便成了岳父。反之,如果表妹嫁给了姑姑家的表哥,那么姑姑便成了婆婆,如果嫁给了舅舅家的表哥,那么舅舅便成了公公。正是由于古代表亲婚的普遍存在,姑、舅才各有了三种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姑舅表亲婚即近亲结婚对子孙的危害,所以后来尽量避免近亲结婚,到了宋代还将表亲婚定为禁律。正是由于人们优生优育观念的发展,表亲婚才得以废止,所以姑、舅到了后来就日益失去了婆婆、公公、岳母、岳父的意义,而夫之父、母也最终被公公、婆婆取代。从其名称的演变也能看出国人优生优育观念的日益发展。

(二)反映了婆媳家庭地位的变化

婆婆古代叫姑,其实除了姑,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威。《说文解字》:“威,姑也,从女从戌。《汉律》:‘妇告威姑。’”威是由女和戌两部分组成的会意字,戌在古代是一种斧钺类兵器,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威的意义就是在家庭中最有权势与地位的女人,那就是威姑,也就是婆婆。实际上,在古代,婆婆对媳妇可以说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媳妇侍奉婆婆还有着具体的规定。《礼记·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饮食之,虽不耆,必尝而待;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待之,己虽弗欲,姑与之,而姑使之,而后复之。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就是说媳妇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婆婆,每天要对婆婆嘘寒问暖,照顾其饮食起居,和婆婆说话一定要和颜悦色,对婆婆的命令也一定要言听计从,如果不听从,婆婆就要对其进行教育,教育不成,就可以对其进行责罚,媳妇若仍旧不听,就可以休掉媳妇,把其赶回娘家。《汉字与历史文化》:“媳妇若状告婆婆,不仅不予受理,而且还要弃告者市。”可见,在古代,婆婆对媳妇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所以婆婆又被称为“威姑”。随着时代的发展,威姑这个称呼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婆婆,虽然媳妇依然要孝顺婆婆,但婆婆对媳妇的绝对的权威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慢慢淡化。尤其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生存的压力,年轻的媳妇也要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婆婆更多的时候成了媳妇的得力助手,随处可见儿子媳妇挣钱养家、公公婆婆在家看娃的现象。虽然孝敬公婆依然是一种美德,但婆婆与媳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她们为了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而共同努力。

[1]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商务印书馆,200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王朝忠.汉字形义演释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4](晋)郭璞注.尔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袁庭栋.古人称谓[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7]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00.

[9]王贵元.汉字与历史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引申为公公媳妇
兔死狗烹
叫醒太阳公公
冬公公
台湾媳妇康桂箖 十年情 两岸心
两个字
神奇汉字
太阳公公病了
一直未变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