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困境与对策

2015-08-15何志芳郜建海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育课

何志芳,郜建海

(青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西宁 810008)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拥有强健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国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国际形势发展至今许多国家将国民体质健康作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学校体育。我国教育部也对学校体育进行了改革,于2001年6 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 年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11 年l2 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1]要求于2012 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形态差异较大, 《新课程标准》实施必然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效果。2013 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指出:1985 年-2010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1985 年到2010 年,25 年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2010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在下降。2012 年部队征兵北京市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合格的不足一成,9O 的青年人人伍体检成绩不合格。[2]可见,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鉴于此,为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新课程标准》实施困境的原因,本文以青海省中小学为例,通过对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探析青海省学校体育良性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诊断青海省《新课标》实施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症结所在,以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选取3 所中学、3 所小学,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农业区选择4 个县8 所中学、8 所小学,在人口较为稀少的农牧区选取玉树、果洛地区本校顶岗支教学生所在的12 所中小学共38 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对38 所学校的体育课程开设、课程内容、师资及专业人员配置、课外活动情况、基本工作条件及相关设施、器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20 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63 份,问卷回收率89.6%。并采用excel 软件对所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2.2 访谈法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和印证问卷的真实性,对36 所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场地及教案进行走访,并分别与部分主任、教师、教研组长和本校顶岗支教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体育实际状况,听取他们对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与效果的分析,未来的展望和面临问题的见解。

此外针对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电话访谈,了解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结果

2.1 青海省各级中小学实施新课标现状

《新课标》的有效实施要求树立四个理念,有三个转变。四个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三个观念转变,第一是课程观念的转变,围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将中小学课程目标分成6 个水平,第二是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第三是教材体系的转变。[3]这四个理念和三个转变变革了以前体育课满堂灌的教法,《新课标》要求具体操作者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职业自律性。根据四个理念和三个转变,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显示,目前西宁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总体较好,体育教师都能正确解读《新课课标》,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合理,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省教育厅每年通过国培、省培师资培训项目和技能大赛的方式促进了《新课标》的实施力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学校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知程度较高,大部分教师在技能比赛和上级部门督查时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很好,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中存在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仍沿用过去的模式,选择简单易行、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在课程安排上,每所中小学按要求都增开了体育与保健课,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教养和体育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对人体的了解,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健康课安排在室内集中授课,填鸭式的讲授健康知识,将体育健康课和体育技能课隔离开来。此外,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在教育部门的督查下都能有效的开展,由于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两操一课之后,学生便不再锻炼,导致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好转。

在青海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运行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基本正常,但和城市相比较,目前农业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形式不容乐观,虽在教育部门的督办下,大多数学校进行了改革,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但走访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大部分体育教师简单认为学校体育是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没有规定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课不需要教什么,只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得到健康发展就可以了,因此虽然有教学计划、有教案,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上课随意性大,占课现象普遍。尤其在牧业区由于体育专业教师缺乏或因体育教师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体育课节数不足,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课时过多,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的质量,课标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教师又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体育课教案,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大纲的实施方面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能够完全实施,体育课内容单调乏味,自2009 年实行寄宿制后,早操和课间操组织较好,并能积极开发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自己学校校本课。

2.2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虽然在青海实施了十年,省级相关部门通过许多方法和手段积极努力的贯彻落实,青海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体育课堂表象看起来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学生体质依旧下滑,其原因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仍沿用过去的模式,选择简单易行、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甚至存在放羊式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实际自选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资源应有的优势,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这种要求过高的估计了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场地面积不足、器械短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三是学校领导部门对每个水平阶段的教学标准要求不太了解,加之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化评价机制,教师一般选用简便、易行、安全性较高的教学内容上课。

第二,体育健康课授课内容没有穿插在体育技能课堂中,而是以纯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课堂内容,甚至引起对健康课的反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编制少,其他学科兼任体育教师人数多,根本无法顾及体育课教学,无法自发创新上课的形式。

第三,单、双杠、跳高、跳远等技巧类、耐力、爆发力项目已从大部分中学体育课中消失;究其原因是,2003 年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建构了按体育的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二是教学理念和策略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三维健康观,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三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4]建立的目标领域和教学理念非常符合当代教学发展趋势,但由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架构的六个水平领域的课程内容较为含糊,致使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在实际操作中感到迷惘。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普及参加培训,教学前沿信息掌握不及时,导致教师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不能自行研发适合水平1-6 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甚至选择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的项目,导致如在教学硬件方面,由于场地、器材、教师缺乏的限制,单、双杠、跳高、跳远等技巧类、耐力、爆发力项目已从大部分中学体育课中消失;

总之,《新课标》教学目标虽然具体,初衷也是很好,但由于城市中小学场地缺乏,农业区教学器材缺乏,牧业区专业的双语体育教师缺乏,加之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校级领导对课标内涵不甚了解,再加上体育课上好上坏对于学校影响不大,只要能应付好上级部门的检查就可以了,所以大部分学校不能较好的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与新课标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八条:一是《新课标》过高估计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律性;二是《课标》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尤其是评价体系不健全,致使体育课改存在异化现象,出现体操课、耐力项目、挑战生理极限项目全部取消,致使体育课失去了原有的本质;二是在有限的教师编制情况下,首先满足中考、高考科目的教师,导致体育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三是在有限的学校经费情况下,体育教师的进修机会很少,导致农牧区任课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内涵,缺乏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甚至存在放羊式教学现象;四是在目前中考、高考的功利目标下,体育课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不够,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五是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具体考核标准如何操作,给教师教学和工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造成更多的困难,导致激励机制不畅通;六是目前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模式存在问题,由于体育课项目较多,每个水平阶段学生生理机能又有不同变化,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机构设置的培训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加之聘请的体育教师本身对《新课标》的内涵研究不深,培训效果就会打折;七是目前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方案没有与《新课标》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体育技能掌握较好,但在掌握每个水平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知识方面不足,教材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创新不足,因此面临场地不足、器材不足情况下,不能变通,教学内容小学大多以广播操、健身操跳绳、沙包等几个简单易行的项目代替,中学以中考测试科目为主,高中以篮球、足球为主,教学内容单调,取消了一切存在安全隐患和场地器材较高的项目,目前青海省中小学基本不上体操课、1500 米以上的耐力项目;八是青海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学校规模不大,因此体育经费有限,场地器材短缺,加之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等问题,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消极对待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3.1 需进一步完善《新课标》,并根据省情出台相应的参考教材

体育《新课程标准》需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修订即要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区域社会发展相结合势在必行,又要符合当代教育特征,课标目标领域和教学理念不应更改,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有相应的要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必须强制实行体育基本的锻炼柔韧和耐力的体操和田径项目,“自选动作”必须结合省情,根据本省的师资、场地、气候、风俗制定符合1-6 水平的教学内容。

3.2 各省应成立有效实施《新课标》研究团队

尽快筹建各省实施《新课标》的研究团非常必要。所以,在高等体育院校尽快建立教学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的任务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根据水平1-6 的课标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民族分布、尽快研发出符合青海省各地区的各民族教育发展的规划性参考教材,促进学校体育规范有序的发展。

3.3 改革现有体育教师培训模式

在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培养合格的学校体育人才同时,应尽快改革现有的培训模式。培训和进修的目的,就是让广大体育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现代体育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肩负的重任。然而就目前而言,培训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培训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主要是从高校和一些中学中临时聘请相关人员来培训,而这些教师也是单兵作战,讲授的也是一些从书本上的宏观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形成一套系列的讲授内容,培训学员所学到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内容。所以培训机构应由《新课标》研究团队来担任,从水平1-6 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区域气候、学校综合条件来安排体育项目,形成一套系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并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新课标》的研究团队研究的成果通过教育部门,逐步实行,并将内容增加到培训课程中,进而带动全校学校体育的发展。

3.4 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必须与基础教育对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在各个学习方面应达成的目标。[5]青海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不能适应中小学育教学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进入中小学后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所以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必须与基础教育对接,一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相吻合。高校体育教师要尽快树立四个“观念”三个“转变”;二是改革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中小学课程1-6 水平的要求,开设相应的生理、心理、运动项目课程,而不是目前笼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三是目前高校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单纯的技术动作的教授,与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没有区别,更是缺乏情景教学设计,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加强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体育技能的培养。

4 结论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要保证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无论是人才强国还是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首先应当完成的是这些人才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否则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新课程标准》的十年实施,不能说是失败,但也不能说是很成功,学生体质健康的严重性,需要我们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必须尽快进一步完善《新课标》改革,这是时代呼唤,中华强国的需要,强筋骨,强脊梁,是体育人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各级体育工作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才能有效落实《新课标》才能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张细谦,杨文轩.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19(1):74-77.

[2]孙科. 学校体育,路在何方?——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J]. 体育与科学,2013,34(2):2.

[3]张瑞林,素椿林. 体育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14.

[4]侯广斌.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报,2007,45(11):1546-1548.

[5]柴如鹤. 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 体育学刊,2011,18(6):91-93.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育课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体育课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