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代边塞诗中的月意象

2015-08-15谢丽怡

语文天地 2015年34期
关键词:思妇边塞边塞诗

谢丽怡

边塞诗因其反映边塞战争、军旅生活、异域风光等题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风格的艺术奇葩。“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的塑造。“月”作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在开拓边塞诗的内蕴、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月是故乡明——思乡之情

鸟倦归巢,落叶归根,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根本性的情感之一。身处异乡,惟一的明月牵连起对故乡的记忆和思念。“乡月”寄托着离开故乡的游子们的诚挚而悠长的思乡情怀,而在这些远离故乡的游子中,又以征人的思乡之情来得最为迫切,最为凝重。在保卫国土的战争岁月中,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死亡时刻伴随着他们。战士们都清楚自己是不一定能回到故乡的,于是也只有对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一发心中的思乡之情了。

从中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雪漫天山,冷风飒然,而在这不胜萧索的寒夜,偏有横笛在吹奏咏叹忧伤的《行路难》,笛声充溢于荒漠的边塞,勾起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一时月中回首,千万双眼睛看着那轮千古如斯的明月。乡思无形无迹,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至。月光与笛声这轻盈飘忽的物象迭合为浓浓乡愁的凝重载体,牵动着征人几多幽怨,几多凄婉。诗中就只那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并没有说望月思什么,但寓情于景,望月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如京》中的“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等,这类借月思乡的诗在边塞诗中数量最多,数不胜数。

二、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之情

月光挥洒在夜幕下,给人一种极其宁静、安详、朦胧的柔和感,人的这种感觉经过长期积淀,便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审美定势——思念。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由于边塞诗中征人戍边的特殊情况,其相思之月并不像花前月下的诗句那样欢乐明快,而更多的则是笼罩心头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愁。

杂诗三首 沈佺期

可怜闺星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其中“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这两句诗借月抒情,写同样一轮明月既照着闺中的她,也照耀着营中的他,思妇征夫于两地对月相思。在闺中,思妇觉得这明月不再如往昔美好,而是已经随着征夫到了营中了。在营中,征夫看到这两人曾在闺中赏玩的月亮照着他,心中便充满无限柔情。这两句诗明为写月,实为写情,字字写月,笔笔见情,诗人不露声色的描写,既写出了现在征人思妇分居两地的思念之情,也写出了往昔两人共同生活时月下欢乐的动人景象,短短十个字,纸短情长,耐人咀嚼。

再如陈子昂的《感遇》“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李白的《塞下曲》其四“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这些诗句,也都表达了征夫思妇的相思之苦,用无声之月传达了有声之情。这些边塞诗中便含有闺怨之音,诗人们借闺怨之音来间接、含蓄地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晓月当帘挂玉弓——爱国之情

边塞诗作中的很多作品都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果说前两种“月”意象属柔美、缠绵之意蕴,那么诗人通过明月寄托自己的抱负该是悲壮豪情之基调,这是明月情结中充满乐观向上、追求人生崇高理想的境界。月色下,将军士兵英勇杀敌,意气风发,豪情冲天。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诗中的“月亮”是正在战场上空照着战士的月亮,而且这月亮给人的具体感觉是“寒”。月亮无所谓寒热,但作者把主观的感情投射在这本无情的月亮上,化客观之月为主观之月,并用通感手法,从视觉到触觉,用触觉来写视觉,从而更突出了月光给人的感受:寒冷孤寂。但下句却是笔锋陡转,一扫月色之寒,以刚刚作战归来的血气方刚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来表现其悲壮豪迈,全诗一抑一扬,更显高昂。诗人直叙战后惨状,在悲凉凄寒的月色中,更见证了战士们的英雄豪气和爱国之情。

还有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崔融的《关山月》“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诗人们以“月”意象为背景,融深沉的历史内涵与壮阔的边塞风物于一体,从而扫去了远戍边塞的哀怨忧思。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难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的无所畏惧,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

四、秦时明月汉时关——怀古之情

日升日落,月升月落,日月无休止的更替也表明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同样是这个月亮,古人看,今人看,后人也看。人生在世,与亘古未变的月亮比起来,竟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感慨时光悠悠,对月怀古,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下面这首。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诗中不仅是离别之怨,还寄寓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诗中的“明月”不同平常,“明月”和“关”两个词外加了“秦”与“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秦汉之时正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抵御外侮,与关外胡人发生征战最频繁的年代。诗一开始就以互文的手法点出,这明月这关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言外之意就是自秦汉以来,至今边塞仍是战争不断,将眼前的景象与几千年前雄浑壮观的景象联系起来。同样,“万里长征人未还”也就不仅仅是此时的征人未还,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戍边的战士的悲剧命运,将眼前的战事与悠久的历史联系起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表现出了该诗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简短的七字中,诗人俯仰古今,纵横九州,使人从中感受时间跨度的绵远幽长和空间跨度的广远辽阔,给读者展开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卷永远翻不完的画册。

综上所述,唐代边塞诗中的月意象虽为数不多,但内容丰富,主题深邃,涵盖全面。它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唐代边塞广阔的生活画面,并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边塞诗中的“月”,或抒写将士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或讴歌将士清除边患、保卫边塞的业绩,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抑或表现征人思亲、思妇念远的深情,等等,都体现了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月”的出现也使得唐代边塞诗画面更富立体感,意境更雄浑深远,情感更深沉含蓄。

猜你喜欢

思妇边塞边塞诗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河西走廊断想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边塞诗概念小考
论王维的边塞诗及其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