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5-08-15苏雪莲
苏雪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许多教师成功运用,尤其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更是风靡一时,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模仿对象。但究竟效果如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合理构建,组建和谐小组
合理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1)交叉合作,优生和学困生互助。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如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让优生帮助学困生,逐字逐句翻译文章,把学困生对字词句的学习落到实处。(2)同等生合作。由于水平相近,活动时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引导,提高合作有效性
1.要明确小组成员地位和作用
合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则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同时还要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
2.要保证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此类句子既拗口又难懂,而学生的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就必须给予小组足够的思考、合作时间,集思广益。
3.要注重层次,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是指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确定的合作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在合作内容的确定上要十分慎重。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合适的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目标。其次,在合作内容的配置上,还要注重合作内容的可操作性;目标太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目标太低,学生兴趣就不浓,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减退,失去学习动力。如《海燕》一课,笔者在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时,把学习任务拆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交给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一层次学生思考: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二层次学生思考:海燕、海鸥、海鸭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层次学生思考:与《雷电颂》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组内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分别向同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他人的信息。通过分工汇报,既培养了“独立作战”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及时反馈,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使学生能够形成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随时调控,反馈合作过程
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细心观察,了解合作的情况,对学生的合作因势利导,随时调控。如学习《竹影》时,让学生找文中描写童趣的地方,很多学生断章取义找不到关键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通过教师对合作过程的调控和反馈,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更好地调动起来。
2.注重评价,增强合作动力
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适当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合作动力的增强。如教《孙权劝学》一文时,笔者要求小组围绕“谁是班上需要劝学的人”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时,笔者发现了许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这些都来自于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和评价。活动后,评选出最佳小组、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适时地进行奖励,而对于那些应付了事,不认真讨论交流的小组给予扣分与小惩。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也不会低。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张力和生机,使每个学生均收获成功的喜悦,使师生之间关系更亲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绽放出最美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