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课堂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5-08-15于清玲
于清玲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导入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才能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导入之前,教师应重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课堂导入环节,重视复习导入法、情感共鸣导入法以及审题导入法等,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导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志在培养初中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将课堂导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把课文具体内容改编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用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活跃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获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开场。例如,在讲解李白《将进酒》时,教师先将李白的人生经历、生平故事娓娓道来,其中还要强调李白的豁达情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李白经历的欲望,更好地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课前导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还应体现在教师用课文内容直接引入教学方面。这是“开门见山”新课导入的形象体现。在这种导入方法指导下,教师不需要在上课时绕圈子,而需要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上课时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使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说到背影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让我们伴随《背影》感受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吧”。这样的课堂引入方式既结合了教材内容,又会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又能感受到课堂导入方式带来的学习便利,从而提高自身对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了解知识内涵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引入教学
初中生仍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乐于接受直观的内容以及会偏向感性认识。他们的思想正处在转型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性。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入教学又会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有的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教学设施,无法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前导入。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无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此,教师需要在导入新课环节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塞北的雪》时,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真正感受塞北的雪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塞北雪的样子。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视频以及图片,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本节课教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会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令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变得趣味盎然。在讲解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开设示范课过程中选取与教材相关的影片,作为课前导入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巧妙引入教学
除了讲解故事、运用多媒体之外,教师还需要创设相关情境,以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虽然语文教材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语言,但是教学语言营造的具体情境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教学环境,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营造具体环境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初中生的参与度,通过创设故事、小短剧,或者课堂小插曲等形式,还原语文教材,指导学生置身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以此感受语文的魅力。
角色扮演对情境的营造是格外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演能力选择合适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也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其他学生的面前,或者让学生模仿教材人物的语调朗读课文。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演绎下会变得趣味横生。而学生也会在扮演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情境导入法不单单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需要格外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导入效率,以此为其他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导入之前与课文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课堂导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