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表达更有“感觉”

2015-08-15严爱华

语文天地 2015年23期
关键词:衬托赏析散文

严爱华

一、案例描述

《绿》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笔者一直认为这课很难上,因为第一次教学时,连看了几遍才看懂。这篇散文在描写梅雨潭绿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梅雨潭的美,作者的用意是用梅雨潭的美来衬托梅雨潭绿的美。稍不注意,学习的重点就有所偏移。

无论是从内容上来说,还是从时间上来说,让学生在一课时内,既能从字里行间感受梅雨潭的美,又能从优美的句子中领会绿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真的是有一定难度的。

几经思考,笔者确定从人称变化入手,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感受绿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完整表达赏析的句子。在整堂课中不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体悟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来看,学生倾听和表达的结果令人颇为满意。具体教学操作流程如下:

文中共出现三个人称代词“它”、“她”、“你”。在检查预习部分,除了对字词进行检查,还对文章内容的熟悉进行了检查。笔者给他们出示了两个句子:(1)坐在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2)张开双臂抱住她,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请指出这两句中的“它”、“她”,分别指什么?学生对这样的导入似乎很感兴趣,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笔者又问:“既然‘它’和‘她’同为自然景物,为什么作者会用不同的人称呢?”(明确:因为作者偏爱梅雨潭的绿)。从文中找到依据,说说作者偏爱“她”的原因。(明确:开头、结尾均提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三小节中提到“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自然地进入了对梅雨潭绿的特点“奇异”、“醉人”的赏析。首先让学生从第三节找出体现此特征的句子并赏析。学生一般找的是含“她”的句子。笔者让学生找出来后读一读,说一说,对梅雨潭绿有一个总体印象。说实话,刚入初三的学生对句子的赏析真的还不到位。于是笔者出示了一个例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就开始追捉她离合的神光了”。赏析(1):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态为动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无穷魅力,表达了我对梅雨潭绿的倾心喜爱。赏析(2):“追捉”这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我们想看绿的急切心情,从侧面体现了梅雨潭绿的无穷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师生共同赏析此句后,笔者让他们小结了对散文句子赏析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明确你从哪个点切入(可从修辞、关键词,表现手法等入手),而后说出其特征、情态,最后明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认真倾听、互相补充、完整规范的表达中,完成了对“她”的句子的赏析: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分别从高贵、典雅、圣洁、纯净等角度写出了梅雨潭的绿“醉人”、“奇异”的特征,从而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绿喜爱的感情。

特别是学生在赏析到那一组对比句后,可以说,对作者那种对梅雨潭的倾心喜爱完全领会了,甚至有点忘我地朗读起来。至此我来了一段过渡语,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在作者心目中,梅雨潭的绿多之一分则嫌暗,少之一分则嫌明,多之一分则嫌浓,少之一分则嫌淡。这种绿是十全十美的,可见作者对“她”的倾心喜爱,已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然后出示例句:“可爱的,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过渡到“你”的句子分析,现在不用我示意,学生已自行与同桌赏析了……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自主地完善了赏析的句子。而后笔者让学生将完整的表达进行展示。此时学生对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已了然于心了。从学生的表情看,他们已深深地被朱自清的语言陶醉了、折服了。

这时,笔者联系旧知《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你”的作用,适时点拨作者把“她”改为“你”的作用:仿佛与绿面对面地交谈,感觉亲切,是一种情感递进,有利于表达强烈感情。接着再次回到导入部分:既然觉得“绿”是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为什么前文要花大量篇幅写“它”——“梅雨瀑”呢?学生联系旧知《捕蛇者说》中以蛇毒衬托赋敛之毒,《醉翁亭记》中以禽兽乐衬托游人乐,以游人乐衬托太守之乐明确这是一种衬托……

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在课后的评课交流中,对笔者这节课给予了肯定,认为这节课打破了传统以结构层次来理解文本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反复的朗读、品味和示范引领,使学生的赏析水到渠成,各个环节紧紧相扣,从体会人称变化逐渐引入,较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升华,学生的参与度高,情绪饱满。

二、教后反思

1.基于文本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表达富有文体感

《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撷取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所以情和理是散文的核心所在。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趣和独特感悟。也就是中考考点所涉及到的“感知内容,体会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2.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的表达富有质感

初三学生快节奏的生活几乎不能让他们的脚步放慢下来,对于阅读这样的“软作业”,应付了事的现象比较多,可是泛泛而读是读不出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的。《绿》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把人称代词变化作为整堂课的框架,这个大框架的构设,能带领学生自主地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感受绿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力求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表达更有质量。

3.基于中考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的表达富有规范感

中考考点也要求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观点,即“说什么”,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更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也就是“怎么说”(中考中常常表现为对句子的赏析)。掌握了这些表达经验,从而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散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刚入初三的同学来说,对散文句子的赏析还不到位。用示例引领赏析的形式,避免了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师生的碎问碎答的弊病,形成对话生动有效的阅读教学局面,而且在反复多样诵读的基础上,模仿示例赏析,学生能有较为扎实的收获。

对于真学课堂的今天,对于渴望语文味儿课堂的今天,今后的语文课都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适宜文本、适宜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的倾听与表达都具有深度,也能让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收获。这样的课堂,老师不累,学生也不累,在真正的学习中追求课堂的高效。

猜你喜欢

衬托赏析散文
早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