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的价值航标

2015-08-15陶绍兴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陶绍兴 ,许 鹏

(1.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2.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全民上网”、“无时不网”和“无处不网”等已成为今天网络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形象地将新媒体称为“社情民意直通车”、“核心价值的新高地”和“社会矛盾的减震阀”。基于此,一种全新的文化——新媒体文化应运而生。美国《连线》将新媒体界定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文化就是借助电脑网络、移动电话、电子书籍等技术载体,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文化形式[1]。”新媒体导致文化范式发生剧变,藉此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一股不可或缺、无法回避的渗透性文化力量。“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当下无所不在,新媒体文化对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法回避的包围性力量[1]。”

一、政治民主与文化自主:新媒体文化的新常态

在政治民主与文化自主成为中国“新常态”中,新媒体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媒体文化在政治民主中的作用主要是:参政议政、政治监督和参与社会治理。新媒体为参政议政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新媒体是政府与民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政府通过新媒体发布政治新闻类信息,为网民获取并研究时事事件提供便利。其次,新媒体可以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重要载体。政府通过开辟民意直通车,为人民群众表达合理诉求、提供政治参与提供了新渠道,如电子论坛和网上民意测试,等等,能更好地服务于民。通过新媒体,广大公民可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向外界公开发声,并藉此影响政府的决策。

新媒体为政治监督提供便利,成了舆论监督的主渠道。新媒体以其即时性、匿名性和互动性,在下情上达渠道遇滞的情况下,成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新路径。新媒体借助网路放大舆论监督效益,对旧媒体形成倒逼机制。网络舆论成为推动社会监督的有力工具。在我国,在近年来的反腐败案件中,举报人利用新媒体技术搜集腐败证据,并通过新媒体快速传播,“老虎”、“苍蝇”遂应声倒下。

网络问政成为新常态。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免于恐惧,更真实、更直接地进行言说,表达诉求,进行网络问政,以至于说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新媒体在推动民众参与社会治理也具有明显而独特的作用。一方面,网民通过在线交流、参加论坛等形式献计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也在网上公开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积极与网民互动。

新媒体文化给文化自主尤其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呈现为交互式状态,受众开始主动获取信息并能做到双向交流。鉴于新媒体文化以其大数据、广受众、强互动等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达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效果,便于传播,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新媒体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理论创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新媒体文化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文化自主、信息共享,成为新媒体文化所代表的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新的文化生态的内在特征[1]。”

二、媒介的挽歌: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文化在催生新文化生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媒体文化明显异质于传统媒体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我们既要重视新媒体文化在政治民主与文化自主中发挥的作用,又要正视新媒介正在遭遇着的挽歌。

(一)“碎片化”与“浅薄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之殇

新媒体产生在人类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变迁的过渡期,极具感染力的视频和富有冲击力图像,新媒体文化丰富了多元文化景观,也为文化传播带来“碎片化”与“浅薄化”的颓势。“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为了自由的枷锁[2](P135)。”

首先,我们来来分析一下“碎片化”的颓势。新媒体文化受众是一般的大众,信息内容力求通俗化和形象化,特别注重视觉效果——形象感知,它诱导人们“观”世界,而不是“思”世界,从而产生正确的世界观。“碎片化”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吸引眼球是媒体传播的首要法则,赢得关注成为关键,“注意力,而不是信息,成了稀缺资源,谁能够从凌乱的背景信息中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够获得权力[3](P146)。”

人们从“碎片化”中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印象,而不是概念。这无疑弱化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略了文化的审美特性。意义悄然退位,权威被消解。明窗净几的纯阅读被指尖轻轻划过所代,严肃的哲学思考被怒气冲天的情绪宣泄所排挤。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度被削平,人的理性被弱化。受众游走于各种媒介片段中,丧失勤于思考和持续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碎片化媒介时代”限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碎片化还表现在当代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快节奏和“微阅读”的流行,习惯于用碎片时间(等车、乘车、用餐、走路等时间)获取碎片化得信息——快餐式的阅读。如今“微阅读”诸如微电影、微小说、微文字等成为主流。

再来看一下“浅薄化”这一后现代文化之殇。新媒体文化产生于后现代文化中语境,它适应了后现代自由表达的诉求,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浅薄化”的弊端。新媒体基于工具性、实用性,强调非中心性,寻求差异以确定身份认同,以边缘对抗中心并辅以以草根对抗精英。这必然对传统的反叛和规则和对规则的逆袭成为潮流,如“我”变异为“偶”,“什么”变异为“神马”,“非常”变成“灰常”,“喜欢”变成“稀饭”。等等。“网络语言”一味求新求变,“屌丝”、“装逼”和“逼格”,这些粗俗的词汇竟也能粉墨登场。这些网络词超越了汉语言符号意义,表面上是对现实的反叛,隐藏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背离。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4]。”

(二)“消费至上”与“享乐至上”:新媒体文化的冰霜

新媒体文化的多元性日益侵蚀、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一元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有式微之势。过度追求“消费至上”与“享乐至上”,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新媒体文化正在遭受冰霜。

新媒体文化自甘做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新媒体文化确实出现了一股唯点击率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只顾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罔闻。新媒体文化止于“化钱”,而非化人。“消费至上”表现为“速食化”的特征,新媒体文化无法摆脱快餐文化——通俗、简洁、轻松的特质。 “思想浅薄”成了时代的声音。新媒体文化渲染、诱导炫耀性物质消费,以使大众达到“嫉妒、羡慕、恨”的效果,远离、淡化乃至消解主流文化及其内蕴的理想信念。大众文化毕竟是消费性的文化商品,受众奋起谋求这种单向度的生活。 “有钱,就是任性”被被评为2014 年十大网络用词之一,可以从中窥视出一斑。消费主义的盛行,“拒绝崇高、远离神圣”,主流文化日益受侵蚀。

“享乐至上”以“娱乐至死”为旨归,受众快餐文化中尽情狂欢,乐得“简单至死”。按照麦克唐纳的解释: “就是尽一切方法让大伙儿高兴”。受众乐得沉浸于媒介塑造的“舒服”与“享受”的情境,即使阅读写作能力退化也毫无知觉,并还会对它们拍手叫好而对自身丧失的东西浑然不觉。“傻瓜式”的媒介企图以符号取代文字,用三言两语取代对文字的字斟句酌。更简单的是,只配以图画,使得受众思维的退化成为必然。媒介成了主导者,而受众的大脑成了媒介信息的跑马场。新媒体提供的是逃避式的欢乐,它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因为当代人的焦虑和物化生存的现实,仅靠逃避是无法治疗的。网民在捧腹大笑之后,将会产生更多的无助和怅然若失。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曾指出,美国社会已经进入“娱乐至死”时代。受众似乎已经丧失了耐心和内心所渴望的严肃与深刻,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将在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和没有灵魂中“死去”[5](P102)。未曾料到的是,“娱乐至死”现象在我国新媒体领域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当前,一些新媒体一味迁就网民的感官生理需求。把通俗理解为低俗,视精神快乐为单纯感官娱乐。柏拉图说过,“过度的快感会扰乱人的心智”,过度娱乐化民族是悲哀的民族。

(三)意识形态的消解:不容忽视的历史虚无主义“导向”

新媒体文化起源于西方文化,它的表达方式也带有西方文化的印记。在西强我弱的媒体格局下,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又卷土重来,“当前人们在理论界、学术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媒体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泛滥已刻不容缓。新媒体一直以来就是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重要平台,他们奉行的原则是‘宁可数天不将军,不可一天不拱卒’。因此,我们要像抓国家安全一样抓好新媒体平台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6]。”

新媒体文化具有殖民主义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文化上的殖民主义的进程。“通过这个进程,某些经济上的主控国家便系统地发展与扩展了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控制、政治控制与文化控制……来自支配性国家的某些产品、时尚及风格样式(style)得以向依附性市场进行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的观念和经验的支持,又对这些文化价值观和经验予以认同[7](P67-68)。”

新媒体还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活动的工具。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文化,以“信息自由流通”为幌子,蓄意征服我国核心价值观、颠价值传播秩序、撕裂核心价值认同,大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灌输西方的腐朽价值观,企图在我国发动“颜色革命”,同时,在我国国内大肆收买网络水军。甚或一些人,自愿甘当所谓的“第五舰队”,充当敌对势力活动的工具。 “一些民族分裂活动,一些反动宣传等,就是首先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形式传播的。总之,在看到新媒体文化促进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包含的一些负面影响[1]。”

总之,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新媒体“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8](P7)。”

三、价值航标的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文化的发展需要科学引领,价值航标如同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方向时不我待,任重而道远。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夯实新媒体文化价值基础

新媒体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铸魂工程。在多元、多样的价值观体系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识别各种新媒体文化,阻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敢于向西方文化霸权亮剑。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二,以“中国梦”的理想这一全国人民最大的公约数为指引,强化新媒体文化的吸引力。多样性的新媒体文化要用“中国梦”这条纽带来凝神聚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也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新媒体文化可以借宣传中国梦,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指针,扩大新媒体文化的辐射力。“核心价值观在国民精神气质锻造、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中的意义和地位,认为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消除社会不良隔阂、铸就社会思想共识,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事关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形象以及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事关核心利益和战略安全[9]。”

第四,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抓手,增强新媒体文化的道德感染力。针对新媒体文化中的三俗之风和不良之气,面对所谓“拒绝崇高”的价值失范显现,必须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抓手,使人们能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提高文明素质。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夯实新媒体文化价值基础。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态度上要旗帜鲜明、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社会主义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二)以提高媒介素养为抓手,规范新媒体文化行为准则

媒体素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涵养,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切实做到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和善管新媒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职责,全社会需要广泛参与。新简单地视网上舆情为“洪水猛兽”,遇着新媒体绕着走,一味缺席可能会使事态失控,问题升级,从而失去转危为机的契机。为此,政府官员应该经常上网冲浪,精心去研读关于媒介素养的案例,增强对网络事件的鉴别力,善于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网上信息。

网络媒体要坚守自己的阵地,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坚决不作市场的奴隶。加强媒体本身管理,以自身道德自律规范新媒体文化行为准则。为了营造干干净净的网络环境,新媒体务必从源头上把好信息关,不为虚假消息提供发布渠道,不转载未经审核的所谓“爆料新闻”,促成网络舆论“软着陆”。加强新媒体从业者职业化水平,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职业道德认知和素养意识,不断增进其“媒体智慧”。第一,新媒体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因势利导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第二,要使受众也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使得受众能自觉选择、识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第三,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组织专题学习等形式提高媒介素养。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社会文化引领者。应该正确利用新媒体,而不被新媒体所用。专家、学者要主动为民众答疑解惑,让普通公众面对大数据,参与信息生产与消费,而不再为专业人士所专享。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加强心态文化为重点,营造新媒体文化良好氛围

思想为源,心态为根。自由的新媒体环境,容易成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愤青”一族。一些人任由政治情绪的放纵,不负责任地发布或转发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否定革命,否定改革开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文化采用虚无主义的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帮凶。

1. 网上、线下互动,解决民众现实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传统主流媒体以内容严肃著称,似乎很难吸引移动互联网用户关注。但从《人民日报》、《求是》等主流媒体都在积极探索来看,只要传统媒体能重时效、重鲜活、重标题、重博采等方面下功夫,主流媒体并非先天是新媒体时代的“弃儿”。如果它们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办得很“火”。[10]

网上言论是线下实际利益的直接反映,这说明了网上教育就离不开传统教育的支撑。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教育者要掌握广大网民网络上的诉求,线下及时解决网民的实际困难。关心、尊重和信任网民,为涵养良好的社会政治心态奠定基础。

2. 强化实践教育,用行动改变社会政治心态。“网”上得来终觉浅。各类社会主体要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到企业、到基层、到一线,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社会政治。在实践中提高政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政治认同感。一是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二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四是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11]

3. 注重疏导,建构心态调控机制。不良情绪恰恰折射出的正是价值观的冲突。诚然,患得患失、矛盾丛生的社会心态需要“发泄”和“减压”。心态文化是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心理土壤。“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心理疏导,尤其是负面心态的疏导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

[1]金民卿.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J]. 理论视野,2011,(12):33-35.

[2][美]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张峰 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美]约瑟夫·奈. 权力大未来[M]. 王吉美,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安琪. 国家文化主权面临新挑战[J]. 晾望,2007,(Z1):55.

[5][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林书红. 新媒体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导向”不容忽视[J]. 红旗文稿,2014,(22):20-22.

[7][美]约翰·费斯克等.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 李彬 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美]凯文·凯利. 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M]. 萧华敬,任平 译.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9]代玉启. 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色与启示来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62-63.

[10]朱梦秋. 主流媒体办微信也能火[J]. 红旗文稿,2015,(2):38.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3-12-2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