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
2015-08-15张月兰
张月兰
“有效的沟通始于真正的倾听”。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倾听是一种智慧,是人们进行认知、理解的一种复杂的活动,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语文课堂中正因为生生、师生之间有倾听,才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真学课堂、灵动课堂、生态课堂。
一、倾听是促进学生真学的前提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如东县以课改为契机,2006 年提出了有效教学,2011 年与时俱进深入到“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研讨,2014 年开展了“高效课堂提升巩固年”活动,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真学课堂”,继而2015 年又确定开展“真学课堂推进年”活动。所谓“真学课堂”,简要解读为真学习、真交流、真互助、真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以课改为龙头,课改必先从课堂着手,作为各学科学习基础的语文学科,有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责任,需要担负起课堂真学的排头兵,课堂的有效倾听成为必然。
笔者以课外阅读《合欢树》(史铁生)课堂教学为例,文中结尾部分人物没有具体名字,而是以“那个孩子”、“他自己的妈妈”为人物代称,引起了学生们注意并为之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问题本身就没有实际意义;有学生以为是小说的一种常见写法;还有学生认为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讨论于此,笔者适时引导、提示学生从所学的课文中去搜寻类似现象。学生们都在自己的印记中寻找曾经的知识记忆,最终从《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寻出了类似的现象,幡然醒悟过来,原来没有具体名字,是有着很深的意蕴在其内。一节常态课,由于师生、生生间的认真倾听,将真学课堂的真问题、真讨论、真引导体现得淋漓尽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倾听是呈现灵动课堂的保证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师生的角色转变已然形成,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坛走下,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江苏省南通市于2014 年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限时讲授”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指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互动交流;“踊跃展示”指学生在课堂能规范、大声表达,主动、积极展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正如新课标所阐述,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两两对话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对话就是倾听的过程。反观课改之前的传统,初中语文课堂缺乏倾听,一种本体灵动的语文课堂呈示出一潭死水状态,培养学生能力只能成为口号,而今要求的提出,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向灯,也为提高学生素质指明了道路。
在此借助于《我的母亲》一文来说明,笔者就作者背书受父亲责打,母亲在一旁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这一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提问:“我”背不了书,受父亲责打,母亲在一旁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此时母亲是怎样的心情?一生回答是母亲爱子,又不敢从父亲手中“救”出儿子的无奈之情;又一生认为从母亲抱“我”上床睡觉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的无限爱……此间有生发问:假如你是文中父亲,用这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否妥当?接下来有不同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从支持与反对的观点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从不同的层面道出了自己的观念,学生所云均有一定道理,足以真实地反映出做家长的对孩子犯错后对待孩子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从这则课例中不难看出,生生之间的倾听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使课堂走向灵动。
三、倾听是发展生态课堂的关键
倾听是一种对话,是心灵的相互交汇,是思想的碰撞,最终归一为协商解决。课改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大纲仅关注认知目标,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课堂中施行传递——接受的学习方式,评价以考试为主,教师就是权威者,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在最初的阶段是符合整体发展与认知的。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一大批人守着一台黑白电视直到电视出现雪花才肯散去的场景早已消逝,网络数字声像时代的突然到来,显然原有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而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需要平等相待,用心去沟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入展示、点评,带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核心地带,最后通过多元化评价巩固学习效果。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树立“等一等”(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思索)、“放一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不羁的环境)、“比一比”(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三种意识,使小班化学习有效运行。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能仔细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课堂生态发展。
走进课改深水区的日子里,大家懂得了课堂的高效不再是教师所唱的独角戏,而是取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生成。在当下教学硬件的有效支撑下,教者勇于开拓,相信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为之搭建一个平台,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教者的启迪得以深化,让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