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生长力浅说

2015-08-15朱春梅

语文天地 2015年24期
关键词:成人化花生文本

朱春梅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将自己的文本解读加给孩子,而是将正确、深刻、全面的解读渗透到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中。要达到正确的教学解读,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感悟正确、客观地内化、生成为适应学生解读能力的语文训练活动,以此为学生设计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分层对待是对文本和学生的尊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过度诠释”和“成人化”解读。

一、多元解读需要,但“过度诠释”无益

初期的教学改革中,提倡多元解读,但是因为部分老师为求新意而曲解文本,致使教学中出现了“任意解读文本”乃至“反文本”的现象。教学课文时如果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引导学生将一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文本的主旋律中来。这份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是不能放弃的。在教学中,对学生一些有失偏颇的理解给予切磋、交流、修正或补充,以达成新的共识。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很多老师常问这样的问题:“你希望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生:花生虽然外表粗陋,可是他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我觉得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生:现在的社会其实就是个外貌协会,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去应聘工作,因为外表不好,印象分就打了折扣,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才华也没地方用。

生:还有农民也不好看,但是没有农民种地,吃什么呢?

生:农民、清洁工固然重要,然而许多职位都需要你光鲜的外表。现在的新闻发言人不就为国家赚了很多形象分嘛!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很有理。如今的社会,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是一个城市、国家的基础,像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更是建设城市、国家不可缺少的力量。

作者许地山在写《落花生》这篇文章时只不过是用苹果、石榴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点互相比较一下,表达的意思是虽然花生外表并不好看,但它朴素实在,浑身是宝,而这恰是做人最需要的一种品格。文本的价值在于启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孩子们的理论却变成了关于“包装”的话题,事物的象征概念已然被偷换了,得出的结论自然与文本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对文本的“过度诠释”让阅读课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二、设“生”处“地”,去成人化解读

以儿童为本位是小学语文应当追求的目标,在语文课上,如果教师以孩子的心性走入阅读,基于儿童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颗童心来体验生活,以孩子的语言来说话,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这样一定会在教学时与孩子们产生共鸣。然而情况常常事与愿违,语文教学中儿童被拔高、被成熟、被理解的情形比比皆是。曾经有两位教师教学《观潮》一课,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扼腕于成人化解读对孩子的拔苗助长,感叹于智者启智的智慧洒脱。

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课文《观潮》时,这样解决“奇观”的词义教学。课一开始,教者让学生说说课文开头“奇观”一词的意思,许多学生还摸不着头脑时,一位学生参考《课课通》响亮地回答:“奇观就是奇妙的景象。”老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立即补充讲解:按照词典的解释,“奇观”的确是“奇妙的景象”。然而孩子对“奇观”没有感性的体验,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没有感悟,此时,这样生硬的词语解释简直就是对孩子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的抹杀。文本解读的视角完全是成人的,而不是孩子的。

在后来的一次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同时,配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钱塘江似长龙横卧大地,紧接着由“白线”变“白练”向我们呼啸而来,继而“白练”升腾成白色的水墙浩浩荡荡,回头潮的升腾跌宕让观潮的人惊呼、感叹声不绝于耳。此时,指导学生有声有色、气势非凡的朗读,使听课者、上课者、学文者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教者再因势利导,引读出“奇观”这个词,让大家直观地、感性地理解“奇观”的意思,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以孩子的感官感词会意,没有牵强,没有附会,有的是孩子独有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奇观”会常留孩子心田。

“教学解读”要求我们新时期的老师奠定语文教学的基础。虽然文本解读提倡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然而对于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孩子,既要发展她们的创造性思维,又要把握好阅读课的基调,教给学生“表达”与“阅读”的方法,为此,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解读”力。

猜你喜欢

成人化花生文本
掏花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