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课外阅读活动
2015-08-15杨治安
杨治安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开展课外阅读则是实施课改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但仅凭课内学习来提高语文水平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才会见效。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还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产生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弥补他们课内学习的不足。然而,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读了一定量的书籍,但是他们未能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懂得择书而读,不晓得读书之法。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课外阅读的困境,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必须以课堂为轴心,课内向课外延伸,加强课外阅读。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教人以渔”,拓展阅读视野和知识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是按文本编排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与无序性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怎样读。如果教师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按照文本内容,根据学情分层拟定阅读计划,有意识地延伸或介绍相关作家的作品,鼓励学生去阅读,学生的阅读效率一定会提高。尤其要利用好寒暑假,集中开展课外阅读。放假前,教师根据已学课文内容,认真选择推荐像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类的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并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开学后检查展评。当然,学生还可以采用自由式阅读。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阅读个性与爱好的差异。有的喜欢阅读寓言类的作品,有的喜欢阅读军事类的作品,有的喜欢阅读科普类的作品等等。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个性,尽量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布置阅读任务,根据不同学生给予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弥补,有所超越,有所提高。
二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作为一个基本的技能,它包涵着一定的能力层级体系,如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等。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应避免随意性,注重指导性,要么从分析能力的角度去指导,要么从信息概括能力的角度去指导,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方法进行指导,拨动他们心灵的触角,去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的深奥奇妙。
二、以评比交流促进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组织评比交流,奖励优胜是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良法之一。学生间的交流是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是最直接的情感碰撞。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就会明白以前比较困惑的问题,为自己的阅读情趣和阅读质量形成动力,取得实效。
一是读书笔记的定期评比。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怎样动笔做记录。或是词句文段的摘抄,或是作品内容的摘要等。阅读前教师要向学生“硬化”阅读任务,每周要完成300至500字的读书笔记,定期抽阅检查评比,确保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每学期分别在期中和期末后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主要是统计学生阅读篇目和字数,评比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尤其对已积累的知识,要做到会活用、会化用,对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激励他们拓展阅读,学以致用。事实证明,成功的阅读交流活动,赋予了读者愉悦的心境,建构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提高了阅读效益,阅读活动更有了情趣。
二是阅读欣赏课的定期开展。开展阅读欣赏,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因此,教学中,每2至3周开展一次“阅读欣赏”,其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谈阅读体会,也可以是对原著进行改写、仿写的再创造,训练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举行朗诵会,朗诵中体味深沉的情感及深刻的内涵;也还可以利用晨读课,让学生轮流主持诵读,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有序有效。
总之,教师应该精心设置课外阅读,从大语文观出发,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倡导学生为说而读,为写而读,为求得终身发展而读。应该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起来,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为目标,带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开阔阅读视野,陶冶思想情操,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会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才会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