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积累 生活实践——论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5-08-15戴国华
戴国华
小学生写作文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相关生活素材的积累和使用。习作是小学生精神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记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客观现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习作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实际的习作能力,注重多方位地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我们要倡导学生愉快作文,就应从日常生活实践着手,注重学生语言文字和写作素材的积累,重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一、多维积累,习作之路有效化
首先,“积累”包括很多方面,如生活积累、感悟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等,只有这些积累的素材被同时激活的时候,教师才能够抓住学生的习作灵感与动机,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生动回忆”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的、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
其次,立足课本,在课堂中成长。学生在每日的语文课上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措辞或朴实,或精妙,或温婉动人,或大气磅礴。我们可以巧借这些最基本的资源,指导学生将好词句进行分类积累、摘抄和感悟。同时,老师也要注重将文本中不同的写作方法进行提炼,适时地点拨技巧。
再次,重视阅读、随处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以多种方式来夯实他们的语言和人生阅历基础,可以组织同学们将周记、采蜜本、作文簿等拿来比一比,互相展示欣赏,让优胜者作经验交流,共同学习提高。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
二、途径拓宽,学生发展多层化
指导学生们通过阅读有关报刊书籍、登录相关网站、倾听老人的故事讲解等途径,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沿革,同时学习家乡的名人故事,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升华情感在情感渲染上对提升习作很有帮助。
诵读经典诗文。如《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千字文》、《小学生必背古诗 70首》、《千家诗》、《论语》等。开展了丰富多彩、有益培养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相关活动。在教室后墙专门开设“经典故事”、“名篇欣赏”、“熏香诗词”、“心得体会”等小栏目,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渲染作用。
学校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理想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图书漂流、上阅读指导课和专题阅读等方式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扩大阅读量,保证语言积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综合利用学校资源,打造习作练兵场。学校才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学生自然而然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物可观。不管语言是质朴还是华丽,情感是热烈还是素淡,只要写出了自己亲眼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事物,就朴实得让人着迷,真切得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
三、生活实践,视野开拓多面化
所谓生活实践,就是让作文的教学方式从课堂走向家庭和社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乡村、走进家庭,到大自然中参观采访,到村委会和贫困家庭采访,到创业先进个人家庭采访,参观葡萄园。开展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参观访问、综合实践等活动,在参与家庭访问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家庭生活的趣事、家乡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进行“我身边的点滴小事”“我的周末生活”“生活小细节”等方面的调查记录活动,让学生们从中学会写调查报告,从而积累生活素材。
多方面开拓学生视野、多方位积累习作素材、多层次拓宽途径,让学生下笔得心应手,做到心里有物、笔下有话、胸中有激情、脑袋有灵感。习作途径和练习体裁提倡多样、不拘一格。儿歌、新童谣、想象作文、日记、书信、童话、调查报告(采访记录)、校园诗、小寓言、小论文等等无一不可,我们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使小学习作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而顺畅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