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2015-08-15李凌云
李凌云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仍然主导教学,但是在提问的时候,教师需要用新的方式,既要做到保证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个体情况。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和方式要在课前就设计好,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做出调整,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都要有目的性。提问的目的性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是提问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把握好问题和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文本重点巧妙地穿插在提问之中。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小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无意注意较有意注意更占优势,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要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所以,教师提问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在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教材的不断更新换代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摸透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图片和资料的结合,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注重稍微有所下降,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教师不仅肩负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交流沟通的时候,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
其次,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教材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问题的提出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水平,同时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平日里的知识盲点。不能只问一些学生觉得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能提问学生根本不可能回答的出来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教师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情况而提问。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必须受到足够的尊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对自身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都能在课堂学习之中得到发展。
二、增强问题的实效性
教师提的问题应该具有实效性。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学习内容都有兴趣,所以教师要摸透教材,根据实际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开始之初就给学生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孔乙己究竟姓什么?叫什么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激发下,对课文有了学习的欲望,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孔乙己没有姓名这个关键点,进行重难点突破,解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冲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问题的创造性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培养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问题的创造性有被忽视的现象存在。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功能。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小学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学生慢慢地就会具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给教师的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固然要考虑到但是也不能单纯突出教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以后能够通过自学就解决苦难的问题。教师传授的重点是怎样解析文章,帮助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教师要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