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015-08-15陈媛媛
陈媛媛
语文思维培育的基本目标,是从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及教学任务出发,培养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各种思维基本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呢?
一、把握问题数量,提高问题有效性提问
提问,作为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满堂问”,用大量的提问来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应把握问题的数量,特别是把握课堂提问中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所占的比例,避免在所有的知识点上平均用力。有些语文知识识记类的封闭型问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形式反馈。而课上的问题应删繁就简,确保问题清楚、明确,对思维训练有显著作用。
教师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深入思考课堂上每一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该问题对于学生哪方面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堂提问,让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清楚,环环相扣,进而能通过这个序列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深入,不断发展。
二、挖掘开放性问题,提升思维水平
开放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频率低,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往往会令教师不好掌控自己的课堂,所以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是这类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对于思维的锻炼有更大的帮助。
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处在重要发展期,对文本中一些书面的描写和表达,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而开放型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向,形成多维度、多元的思维倾向,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思维材料,整合思维表象,再造想象,产生联想,学生能够按照问题的示意以及提供的线索开展合理的思维活动,其抽象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三、提问引导思维方法,注重思维过程
在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一般形象思维的过渡和初级抽象思维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完成学生思维的过渡和促进,获得思维结论固然重要,但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更有意义,求得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这还是低层次的学习。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上即思维的顿悟上,放在对规律性的知识的问和提炼上,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使对知识的领会、对文章的理解进入更高级的阶段。例如,概括课文和主题思想,重要的并不是知道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从中得到归纳主题思想的步骤和方法,这带有规律性的理性知识和运用的方法才是语文思维培育的精髓。因此,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研究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每个年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具体到每一册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年段的目标是递进且螺旋上升式的,看似各个单元的主题相互之间没关联,但放到整个小学整体背景下,有些相似的主题会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思维经验和材料的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是在设计提问时,问题要把相关知识和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回想再运用,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现有问题,这样,可以使已有的可能已成隐性的经验材料再次成为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运用内化,再次结合成新的思维经验和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和材料。
四、重视问题层次与梯度,增强提问系统性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可以使问题呈现出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使问题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联性,并相互依赖。例如,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分别为a、b、c,只有通过解决a问题,才有条件实现b问题的解决,而在b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才能达到c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有其层次性和逻辑关系,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教学重难点,也就是进入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类链条式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展开环环相扣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把一个开放型问题作为平台,围绕这个开放性问题横向辐射出若干个并列式递进结构的小问题,成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为常用的一类问题结构。比如,同样的文本,学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阅读视角,去关注不同的侧面,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阅读角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这种提问的方式更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向度,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