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 写出文采
2015-08-15王进南
王进南
初中生写作文,应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字变得精美,有吸引力,使读者一读而不能释手,也就是要怎样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有文采,使之“言而有文,行之愈远”。贾岛的一个“敲”字,王安石的一个“绿”字,都是锤炼语言之举,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著名先例。而入选教材的课文,无不文质兼美,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向课文学习锤炼语言的本领,以增加学生作文的文采,就成为写作教学的一种必然。而自进入21 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学科教材编写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学科教材,秉承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旨意,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教材选文无不力求既传承经典,又紧跟时代,分组编排,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借鉴的。
一、从描写入手,感悟教材语言的鲜活美感
在初中生的作文训练中,记叙文是主要的。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描写,诸如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以期通过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描述对象的状态说个清楚;或言之,通过语言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以及表现人物的具体形貌、内心世界,使描摹的对象,就像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学生的作文语言要想达到摇曳多姿、精妙鲜活的水平,就必须在描写上下工夫。
表现在语文教材中,景物描写的范例最多也最为典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下点小雪”后的山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以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引领全段,以“最妙”二字暗示下文之美,然后对雪景进行描述。一方面,他大胆启用色彩描写景物,青黑、白、蓝、暗黄、粉,每一种颜色运用得恰如其分,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另一方面,又用似有似无的“花衣”之“动”来衬托画面之“静”,使读者的画面感愈发强烈;同时,如“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景色描写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加入,也使静态的雪景因文字的灵动而变的画面“灵动”。这种以动写静在《竹林深处人家》中也有运用,“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进”,给人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的写作训练是“描写景物”。强调描写景物要仔细观察以抓住景物特点,并以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为例,对其方法进行必要梳理。事实上,这样的课文非常多,像《巴东三峡》、《周庄水韵》、《满井游记》、《小石潭记》等,仔细研究,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增添文采大有裨益。
二、学会想象,学习教材语言中的典雅情趣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这两句话,前者是法国诗人儒贝尔所言,后者是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说过的话。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些。心理学研究也已经证明,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把这一点用于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就能突破时空桎梏,如《文心雕龙》所言,会达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境域。自然学生的作文语言也就相应地会恰到好处、奇妙无穷。这样的语言实例,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很多,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通过想象使语言出彩的经典范例,教材中非《陌上桑》莫属。文中写罗敷的美,始终不著一字,却无一字不是写罗敷之美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干人等该干的事情都没干好,最后还相互埋怨,只因为“但坐观罗敷”,只因为罗敷长得太美了。至于罗敷之美到底有多美,是否可以超越“沉鱼落雁”之容、令“闭月羞花”自愧,作者匠心独运,根本没正面述说,只侧面烘托。于是,读者对罗敷的美只好独自想象,无拘无束,情人眼里出“罗敷”——每个读者心中的罗敷都是最美的了。这种以想象来为语言着色的作品,无疑其蕴涵的审美情趣也是典雅的。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与九年级下册各自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编写童话故事或科幻故事”和“描绘二十年后的家乡”,都是很好的想象力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写作情节中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注意以丰富的想象为自己的写作语言着色,跌宕生姿的情节都要以美好的语言来装饰的。
三、强于修辞,让语言色彩斑斓
修辞的作用在于对语言的调整、修饰和美化,以使语言达成某种艺术效果。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等传统经典作品,都特别注意这一点,以大量的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把场景描写的壮阔雄伟,使文章气势恢宏、语言铿锵优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也非常多见,如《春》中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以拟人手法极细切地把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描摹下来。又如,《济南的冬天》中写老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仍是拟人手法,一连串的拟人化无情为有情,形象地烘托出济南老城温暖舒适的环境。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作品,还会大量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法来达成某种效果、丰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如《故乡》中写闰土的手,“他……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以昔日印象中的红活、圆实对比今日见到的粗、笨、开裂,像“松树皮”一样,使得句子的意蕴大为加深,引人深思,增强了表现力和穿透力。以整句与散句的巧妙运用来达成某种效果,也是很多作家所追求的。如前述引用《春》中写春天到来的句子,散句为主,整句穿插,读之即会感受到自由散板的旋律中透出的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和谐而畅达。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总而言之,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语言是否精彩是参考因素之一。帮助学生使写作语言出彩,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研究教材语言,感受其使用特点。一是从描写入手,学习教材语言的鲜活美感;二是学会想象,学习教材语言的典雅情趣;三是强于修辞,学习教材语言的斑斓色彩。通过老师悉心研究教材的语言,多多指导,学生作文肯定会妙笔生花。
当然,使学生写作语言出彩的方法远不止于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对其掌握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多研究教材语言,多读多想,仔细推敲,认真感受其语言使用的特点,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