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武传》注释商榷

2015-08-15熊雨娃

语文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苏武汉书中华书局

熊雨娃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选入了《汉书》中的名篇《苏武传》,所据为中华书局1962 年版。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出于名家之手,目前公认为当前最好的整理本,版本可谓允当。但笔者在从事教学之余,却发现其中有些注释值得商榷:“方欲发使送武等”,文章注释为:“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这则注释显然有悖常理。

一、与文义不合

文章开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数遣还扣押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汉武帝非常赞许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匈奴释放和解的信号,也是双方修好的契机,积极予以响应,派遣苏武和副使张胜出使匈奴,一来护送匈奴使者回国,二来赠以厚礼,答其善意。但是等苏武等人到了匈奴,却大失所望。灰心之余,苏武等人自然筹划及早归国。就在匈奴准备派遣使者护送苏武回国之时,碰巧遇上了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密谋反叛。苏武也因为副使张胜而受牵连,归国无望,滞留匈奴。这样理解,上下文衔接自然,又符合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文义贯通而无窒碍。

二、与情理不符

课文注释写道:“发、使、送,都是动词”,而古代汉语中,鲜有三个动词连用的情形。很明显,“发使”中的“使”当为名词,即使者之意。当时民族之间的交往,对于使者的迎送,都会派遣专人护送:一则可以沿途保护,不会致生不虞;二则外国使者语言不通,也可以发道款译。本书中苏武出使,其职责之一也是护送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这种使者之间的护送在《汉书》中也不乏其例,如《汉书·张骞列传》:“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其中“发道译”,即为派遣向导、翻译之意。

三、与《汉书》体例不合

《汉书》一书著述谨严有法,自有其固定的叙事规则,并且一以贯之。如果“方欲发使送武等”翻译成“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那么应该属于插叙或补叙,对于插叙或补叙,班固都有固定的安排,并且都有语缀词点明,如“始”“初”等,少有例外者。至如本文,更应该用一“初”或“始”字加以表明。本文无此,当不属于此类。

同时,笔者查阅许多教辅资料关于此文的翻译,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两汉书故事选译》以及《汉书纪传选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译》的相关部分,对于这句的翻译都为“正当单于打算派使臣护送苏武等人回国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其第四卷《秦汉下·丁编·传记》中有关苏武的传记,全以《汉书》为本,对此句的理解也为“单于准备派人护送苏武等回国”。此外,类似课本的翻译却鲜有其例。

笔者猜想,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过渡句“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到底是承前还是启后的理解上。查阅课本所据中华书局《汉书》,点读也是如此,不知何因,不敢妄断。但是据上下文看来,这一句还是紧跟上段为好,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相关部分即如此。

猜你喜欢

苏武汉书中华书局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苏武庙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