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及其实践——纪念中国各族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08-15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抗日抗战

韩 敏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 445000)

今年是中国各族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静匿,但我们对于这段沉痛记忆却没有因岁月荏苒而淡化忘却。重温那段血与泪的悲壮历史,缅怀救亡图存的抗日先烈,那份厚重的民族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的民族气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时至今日仍令人心生敬佩。在这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殊死较量中,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长达八年的英勇抗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篇章,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团结政策的历史紧迫性

抗日战争前夕,我国的民族问题已相当严重,中国处于尖锐复杂的国内国际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环境中,主要表现在:

(一)国民党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

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民族压迫剥削政策,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矛盾与隔阂。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甚至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荒谬地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汉族大小“宗支”,完全否定了少数民族的存在,并在这种“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对少数民族推行歧视和强迫同化政策,不准少数民族穿本民族服装、说本民族语言、跳本民族舞蹈、唱本民族歌曲,对待少数民族或血腥屠杀或教唆挑拨,人为地制造了多起民族纠纷。

国民党政府虽然不承认少数民族的社会身份与政治地位,但却深知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战略地位重要,因而,采取了与地方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统治的办法,建立了地主、军阀、土豪、劣绅的联合专政。他们对少数民族完全继承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无所不至的剥削压榨、搜刮民脂民膏,大肆进行征兵、征粮、征税,加深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引起少数民族民众的反抗,民族关系紧张。

(二)日本侵略者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破坏我国民族关系

日本侵略者认为,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引发的各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正是他们削弱和破坏各民族团结抗战的有利条件。他们宣称“抗战是为了汉人”,日本愿意帮助“回民与蒙古族自治”并做出了“抑汉扬回、抑汉扬蒙”的姿态,制造回汉仇视、回蒙互杀的局面,以达到分化、分治中国之目的。从1590年日本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制定的“大陆计划”,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三百多年间,日本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的蚕食与侵略,他们除了进行公开的武装占领外,还通过欺骗、诱惑的手段不断地离间中国民族关系,阴谋分裂中国。在东北,日帝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公开的武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日帝制造了所谓的“满洲民族自决”问题,欺骗世界舆论,拼凑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在延边,日帝鼓噪“间岛韩人自治”,组织“协和会”、“弘报处”等反动机构,监视各民族群众,制造事端使各民族相互对立甚至残害,企图把东北各民族控制在日伪法西斯魔掌下。

在内蒙古,日帝提出所谓“帮助蒙古独立自治”、“民族协和”、“共存共荣”等口号,优待蒙古上层王公,施小恩小惠于下层蒙人,扶植伪蒙傀儡政权,同时实行“抑汉扬蒙”以挑拨蒙古族民众与汉族的关系。日帝还鼓动和支持蒙奸、原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策划“蒙古自治”,成立“蒙古独立政府”,企图分裂中国。

在西北,日帝在回族地区以“尊重回教”、“提倡回教”为名进行拉拢收买、挑拨分立活动,妄图建立“回回国”。1938年2月,日军指使回奸马良、刘锦标等败类,在北平成立“中国回教总联合会”,直接受日军特务机关指挥,[1](P49)并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广设分会,又成立了所谓“中国回教青年团”和“青年团指导训练班”,以训练和培养回奸。他们利用回汉民族矛盾与“防共”挑拨民族间关系,企图把回族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在西南,日帝加强了对壮族、苗族、彝族的分治阴谋。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上推行“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在民族地区肆意掠夺,这对于少数民族无疑是雪上加霜。

总之,中国内部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要想彻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欺骗行径,让中国各族人民认清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就首先要让国内少数民族获得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举国同心联合抗日。这是当时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认清这种历史紧迫性,更加强调国内各民族团结,共同抗日。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及其实践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各民族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全国各民族共同抗战的民族团结政策。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针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诡计,当前的第十三个任务,就在于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并强调:“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的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1](P595-681)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团结政策,在实践推行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为民族团结创造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承认我国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应根据平等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给予各民族以平等权利。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号召“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1935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 中重申“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3](P303-323)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团结抗日民族政策再次强调民族平等原则,并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把民族平等权与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相联系,与各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和宗教、风俗、语言文字的尊重等相联系。为了贯彻民族平等权,边区政府还将各民族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的自由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坚决反对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偏向。民族平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对粉碎日本分裂我国少数民族的阴谋,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起了重要的作用;享有民族平等这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的背景下,团结抗日,救亡图存成了国内各党派、各阶级和各民族的共同使命。因此,我们党强调不仅要团结少数民族下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也要积极热忱地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1936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的指示信》中,提出“必须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不但应当团结蒙古广大平民群众,并且应当把王公军人喇嘛知识分子也都团结在内。”1937年8月12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中提出:“应该争取这些少数民族的动摇上层分子(如德王之类)到抗战中来。汉人的政府与军队,应该同少数民族的上下层建立良好的关系”。1938年,张闻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以上层活动为中心,求得上层分子的进步”。[1]毛泽东在1940年3月《抗战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在这种民族纲领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三三制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在农村,为了调动地方乡绅及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党停止打土豪分田地,采取了减租减息的政策,最大限度激发了各民族各阶层的参与度。上述措施都是为了共同抗日,救亡图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各党派、各民族、中产阶级和开明士绅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三)加强民族团结宣传,促成全民统一抗战

中共中央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非常重视团结抗战宣传。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全民族的第一任务,在于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坚决拥护政府继续抗战的方针,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为此目的,必须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作广大之宣传鼓动,坚定地有计划地执行这一方针,……用以达到全国一致继续抗日的目的。”[1]“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3]193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具体阐述了扩大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步骤及措施。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等方式采用发刊词、通讯、访问记、评论、专题研究、纪念文章以及各类宣传口号、电讯、文艺演出等形式在对敌宣传、国际宣传和党内宣传方面扩大了影响力,多层次、多方位地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联合抗日。首先在对敌宣传方面,针对日寇和汉奸的种种谬论及“东亚新秩序”、“共存共荣”的奴化思想,中共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反宣传,痛斥汉奸、亲日派、反共派的分裂、卖国行径,及时戮穿日寇的欺骗谎言,揭露其亡我中华的险恶用心;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行径,中共也及时利用舆论予以揭露和反击,但对待国民党上下官兵,中共发布《中央关于扩大交朋友工作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伪军工作的指示》等,要求“巩固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反对一切妥协投降。通过宣传民族团结思想唤起了国民党官兵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携手抗日。其次在国际宣传方面,正如《解放日报》在发刊词中所说:“中国人民有与世界人民相联系的任务。”“团结,团结,团结,这就是我们的武器,也就是我们的口号。”[4]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宣传和行动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声援,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得到了大力支持。最后在党内宣传方面,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全面阐明了加强党的团结和民族团结问题。中共的民族团结宣传工作有力地动员和组织起各族群众和社会舆论,汇成了全面抗战的强大力量。

(四)团结一心,建立抗日革命武装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汉族和少数民族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共同抵御日寇的野蛮侵略行为,抗日救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首要任务。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组织与武装全体汉民、蒙民、回民参加抗战。”1937年10月,刘少奇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更是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有权利建立自己的武装。”[1]在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参加抗战的人数之多,地域之广,斗争之深入,方式之灵活多样,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史上的空前壮举。抗战期间,朝鲜族抗日武装活跃在东三省的抗日战场上;回民抗日武装中以冀中和渤海的回民支队最为著名,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成为回族人民英勇善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一面英雄旗帜;内蒙古地区鄂尔多斯草原上建立了蒙汉抗日游击队,成立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一直在敌后坚持斗争;海南岛有黎、苗、汉等民族组成的琼崖抗日独立大队;青海有回、东乡、撒拉、保安、藏等民族组成青海骑兵部队参加抗战;滇、桂、川等省的彝、白、傣、哈尼、纳西、壮、苗、瑶、京、藏、回、汉等民族的人员应征入伍参加抗战,等等。总之,少数民族建立的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配合主力部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对抗战胜利的历史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制定了比较系统的团结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的政策,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团结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正是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团结抗战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各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团结力量,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抗战爆发前,由于各方面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真实情况并不了解,甚至有着许多误解。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以平等和团结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以及推行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实行的大汉族主义的错误的民族政策以及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有着根本区别。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勤政廉洁、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独裁、经济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改变了少数民族对国共两党的印象,进一步认清了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各族人民真正利益的代表者,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从而坚定了少数民族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

(二)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抗战爆发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我国各民族之间有不团结现象,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有很深的民族隔阂。抗战爆发后,我国各民族即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和奴役的共同命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各少数民族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懂得了如果孤军奋战,则势单力薄,难以取胜,必须加强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中华民族只有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在团结抗战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是整个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全国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少数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利益整体,中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必须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三)民族团结政策为抗日斗争争取和扩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发展武装力量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后,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处在自发、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统一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准确分析了战局形势后,针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战略战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主力军从正面与日军交锋,同时派出干部对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开展争取工作,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军,组建抗日游击队、义勇军等,为抗战的胜利扩充革命武装力量,整合少数民族分散的抗日革命力量,在敌后战场牵制并歼灭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斗争才得以广泛、深入、持久地展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抗战中,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由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0万正规军,、200多万民兵;抗日根据地由陕甘边区等几片零散的小块根据地,发展到有一亿三千万人口、96万平方公里的18个解放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御国辱,团结一心驱日寇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时刻铭记,汲取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斗争的经验教训,坚定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有益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伟大历史意义之所在。

[1]中共中央统战部.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1-472.

[3]《群众》周刊. 第1卷[J]. (2):57.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Z].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55.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民族团结之歌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