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陶刻技艺及其艺术魅力

2015-08-15吴开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7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书画家

吴开虎(浒)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喜爱。如百寿瓶、竹简茶具、梅兰竹菊艺术挂盘、书法各言挂盘、唐诗诗意书壶、鼻烟瓶等等。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宜兴陶瓷蓬勃兴起,紫砂茗壶便吸引了众多的著名书画家来宜兴专门定制紫砂壶,以及其他雅玩器具,他们或亲自挥笔兼刻,或与艺人合作镌刻,成为“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欣赏雅玩。在当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郑板桥也特地赶到宜兴,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写的非常精彩,既形象又生动。清嘉道年间,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陈曼生,他在溧阳任县令时,设计了十八种茶壶款式,与制壶名手杨彭年依式精心制作,并在坯体上与他的一些好友,如江听香、郭频迦等人联手撰刻,可谓珠联璧合,世称“曼生十八式”,在当时名噪一时。

陶刻大家任淦庭曾直言:“陶刻从业者最好先学会画画再涉及刻绘,成就会更大。”书画的磨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刀法的练习与之相比容易许多。在紫砂界学习多年,笔者无论是对器具本身还是陶刻,都有更深的认识。紫砂壶的装饰既因壶而生,就不能喧宾夺主。紫砂壶的造型从明清流传至今已是纯熟至美,古人创制的经典器形俯拾皆是,甚至优秀的紫砂壶已经简约、凝练到不可增减丝毫的程度,可谓是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所以紫砂装饰应慎之又慎。

笔者常言:“刻东西的时候,会尽量把画意刻进去,对构图的布局也非常讲究,也要懂得如何在紫砂壶上进行留白处理,这样才能营造出你想表达的画意和情境。没了文气,就成了真正的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了。”

回顾这些年的陶刻生活,成就感跃然言语间。多年使用篆刻刀的缘故,在陶刻中笔者会不自觉的将数种运刀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令自己有时也禁不住感觉好玩。又兼之绘画题材与当地紫砂艺人迥异,刻绘起来充满了创作的乐趣。传统紫砂陶刻普遍采用斜角刀,执刀手法采用的是执毛笔手势。笔者刚开始陶刻时,使用的则是篆刻用的平口刻刀,执刀的手势则使用执钢笔的姿态,但在陶刻过程中很快发现这种执刀法虽然刚劲老辣但不宜细节处理。于是依旧使用篆刻平口刀,改用执毛笔手势后,发现还是这种传统的执刀方式最适合陶刻,不仅流转爽利,刀法的表现力也更丰富,无论是书法和绘画都能完整体现自己的创作意愿。

当今刻壶题材广泛,凡书画涉及的壶上几乎都有,笔者以为不是自然界万物皆可入围。茶壶不仅是饮茶工具,还是人们在品茶之余休闲、会客、谈古论今、激发话题、调节心情、生发乐趣的道具。所以在壶上加以刻饰要考虑与它特定环境相关的内容。陶刻好比是艺术的语言,它超越了常规的语法范畴,达到一种美学的高度,这种语言是话语主体的创造,出于感情,发自内心,它是主体感情和心理的一种真实的反照。艺术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往往不会完全表达出来,这是艺术语言所谓的“难写之景”。

紫砂陶刻,即要保持书画原有的“笔味”,更要发挥刀刻的“刀味”,我是一名紫砂陶刻的工作者,深知其奥妙之处在于陶刻的过程中,以刀代笔,使用笔的轻重、虚实、粗细、顿挫与快慢、浮沉、宽窄、利钝要和谐地统一起来,以能够达到字外传神的格调。古色古香的紫砂陶刻便成了一种实用与陈设兼优的精品。

[1]《宜兴紫砂陶》江苏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书画家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中华书画家》征订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